Tuesday, April 01, 2008

女人的惆怅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一部有深度,多层次,多角度的艺术作品,在完成了以后,往往会拥有自己独立的生命;也就是说每位读者/观众/听众,可能会因自己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的不同,而对该作品有不同的评价,感动和体会。而这些和艺术作品在情感上复杂交错的交流,一般和其作者在创作该艺术作品时的初衷没啥绝对的因果关系,有时候还可能会出乎作者的意料之外。于是聪明的作者一般也不会道破天机,反之将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观众/听众和自己的作品自由的碰撞激起思维和情感的火花。我个人认为,李安导演的作品都有这些特点,《色,戒》似乎也不例外。

李安导演擅长描绘个人在寻找和追求其生命理想(即如何安身立命)过程中的无奈和挣扎,而且往往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为剧中人感到无限的惆怅和感叹。《色,戒》中的王佳芝,其实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大学生。她不幸生在战乱时代,母亲早逝,父亲在英国谋生,后又续娶;王佳芝举目无亲,在香港上学时认识了一班同学,性格随和的她很自然的就顺着大伙的意思参加了戏剧组。在戏剧组认识了热血青年邝裕民,心生倾慕之情,心甘情愿的以行动支持邝裕民所建议的刺杀汉奸行动,从此卷入自己永远不能抽身自拔的漩涡里头。

且不管王佳芝的原型人物 - 郑苹如是否是个爱国英雄,至少在李安导演的《色,戒》里头,我不觉得剧中的王佳芝是一个会主动为国家理想奋不顾身,牺牲小我的英雄人物。我看到的王佳芝,就是一个普通,善良,时时感到彷徨无助,不知何去何从的邻家女孩。她孤身生活在乱世,唯一能奢求可能就是希望能找到生活下去的理由和希望。邝裕民的坚持和热诚,让她看到希望,感受到亲切和温暖,及一双可能可以依靠的肩膀,同时也从邝裕民一伙人中感受到家人和友情的安全感和归宿感。后来王佳芝为准备刺杀行动,更糊里糊涂的牺牲了一个女孩宝贵的第一次;我想王佳芝当时一定感觉很冤枉,极其不甘心,更恨自己傻,心里一片迷茫,又不停的责问自己“我究竟在干什么?”。而这就更注定了王佳芝在后来有机会继续“完成“这项任务时的相对果断,否则她根本没法对自己的牺牲给自己做出合理的交代,也就无法面对自己的下半生。易先生心机极重,常常疑神疑鬼,王佳芝为了得到易先生完全信任,唯一的方法就是假戏真做,即彻底的打开自己的内心,不设防的让易先生的肉体和心灵入侵。大部分人认为王佳芝因走了这步险棋,而不能自拔的“爱上”了易先生,导致刺杀行动的失败。我觉得王佳芝未必真的“爱上“了易先生,但至少随着她对易先生熟悉,易先生在她心目中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汉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王佳芝已经不是那么确定易先生是不是一个非杀不可的禽兽,善良的她在关键时刻犹豫了,轻声的说了两句“快走”,就把多年的心血化成乌有,功亏一篑。

王佳芝有点惊乍的看着易先生以火箭般速度逃离现场,她有点呆了。。。良久,王佳芝拖着无力的身躯,双目茫然,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事情”总算办完了。。。 “我现在该怎么办,我该到哪儿去呢?”心绪混乱,漫无头绪的王佳芝在思索,盲无目的的徘徊在车水马龙的上海街头。。。

不久,警察到来把现场封锁,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王佳芝等人带走,当晚就被易先生下令,很干脆的处决掉了。

《色,戒》,不是《色》,也不是《戒》,而是一个善良的女孩在乱世中寻找和追求幸福的无奈和惆怅。


2008年1月20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