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of my friends have been asking me about my personal experience in choosing an MBA program. I hereby make an attempt to write a short article about my thought in this subject. Hopefully it is useful to you.
MBA is a huge investment both in term of time and money. So it is important that you choose the right MBA program that best suits your personal goal. Personally I think the following decision process is quite useful.
Step One: Ask: Why do an MBA?
As making any other major decisions in life, the very first thing is to lay down the reasons why you want to do your MBA. In general, the clearer the answer of this question is, the easier it is for you to choose the right MBA later.
Some of the common reasons are:
1) Personal Advancement: For the sack of getting more knowledge, or for personal achievement.
2) Academic Advancement: For pure academic reasons. To prepare oneself for an academic career, or to qualify oneself for a PhD program.
3) Entrepreneur: To be better equip so that you can develop your own business better
4) Career Advancement: To move up the corporate ladder and earn more income.
5) Career Changes: To have a career change. There are two basic types of career change. Either you want to change your job portfolio (e.g. from Engineer to Manager) or you wan to change your industry (e.g. from Manufacturing to Investment Banking).
As different medicines are design to cure very different sickness, different MBA programs are also good for very different purposes. So do spend considerable amount of effort to know your own goal. The more precise your goals are, the better it is.
For example, if your goal is to have career advancement after your MBA program, it is not good enough to just say “I want to get a promotion after my MBA”. It is better if you can figure out something like “After my MBA, I want to get a middle management position in one of the top 5 investment banks in the world. I will like to work in foreign currency or future trading area, with special focus in the USA market. Ideally I will like to work in New York, Chicago or other major city in US. My starting yearly salary will be around US$50,000.”
This kind of precise and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statement of purpose can be very helpful in choosing the right MBA program. For instance, if you know that you want to work in investment bank in New York, it does not make a lot of sense to do a MBA in Germany and major in operation management. Instead, you should try to find out which MBA program in New York are well known in their Finance courses, and try to get into the program.
Step Two: Design your decision criteria
Simply put, decision criteria are your personal guidelines in making a decision. These are some of the common decision criteria in choosing a MBA program.
1) Program Quality
I think the number one criteria are the program quality. Since you are planning to invest one to two years of your life in doing a MBA, it is important that you do not compromise on choosing a good quality MBA program (even it could means more financial investment). Needless to say, the quality of any MBA program is usually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it price, duration and entrance requirement. For example, MIT Sloan MBA program take 2 years, cost US$62,000 (tuition fee alone), average 5 years working experiences and average GMAT score of 710 (which is extremely high). Despite the extremely expensive tuition fee, every year MIT Sloan still receives over 3000 application and they accept only about 300 students each year. Usually a candidate needs to apply at least 1 or 2 years in advance.
I know the MIT example sound a bit extreme, but my point is, when you are trying to manage your budget, it is important that you should only consider those MBA program that meet the minimum quality standard.
So you may ask, how do you know which MBA programs are good? In fact, there is a lot of useful information out there that deal with this subject. Basically those information sourc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3 major categories:
a) Business School Ranking by major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Some major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publish their Business School Ranking every year. Usually those ranking are quite comprehensive and can serve as a very good guideline. Some of the most reputable ranking are:
Wall Street Journal Business School Ranking:
http://www.careerjournal.com/specialreports/bschoolguide/results.html
Financial Time Business School Ranking
http://ftcareerpoint.ft.com/BusinessEducation
BusinessWeek
http://www.businessweek.com/bschools/00/index.htm
Asiaweek
http://www.asiaweek.com/asiaweek/features/mba/
b) MBA Association or Accreditation Organization
There are few reputable MBA associations that give “quality certificate” to high quality MBA program. A good example will be the London based Associations of MBAs, which is probably THE accreditation body in Europe. Usually the good accreditation bodies are very strict in awarding their accreditation. So I will say school listed by them are usually very good. Some of the most reputable accreditation bodies are:
The Association of MBAs (focus in UK and Europe)
http://www.mba.org.uk/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EFMD), (focus in Europe)
http://www.efmd.b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 (AACSB), (focus in US)
http://www.aacsb.edu/acrdindx.html
Unfortunately I don’t know any MBA Accreditation body in Asia.
c) MBA Guide Book
Another good source of information will be books about MBA program. I think one of the best MBA guidebook is:
Which MBA?: A Critical Guide to the World's Best MBAS, By George Bickerstaffe
I think the book publish a new edition every year. So the information is very up-to-date.
2) Course Content
All good MBA programs have a lot of similarity in term of their core module structure. Basically they should cover the following subjects:
(a) Accounting and Finance
(b) Marketing Management
(c)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e) Operational Management
(f) Quantitative Methods
(g) Economic
(h) Strategy Management
However, what differentiate each MBA program are their areas of specialization. Some schools are more famous in certain fields. For example, Thunderbird – The American Graduat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is famous for the International MBA program. So it is important that you choose the school that is famous in the field that you will like to specialize in.
3) Reputable Professors
Good Professors make all the different between a good class and a bad class. However, it is rather difficult to conduct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team of each and every business school. But generally speaking, good University usually does attract and retain good professors. So you can’t get too wrong by selecting a good business school.
4) Infrastructure – Hard and Soft
Libraries, lecture rooms, computer facilities, sport facilities, student association, career services, internship, seminars, exchange programs and etc are all important factors in choosing the right business school.
5) Alumni Network
Good school will usually have strong alumni network, which can be a very valuable assets for you.
6) Timing and Duration
Unless you are willing to wait, otherwise timing could be another important decision criteria. Business schools around the world start their MBA program at very different time. For example, business schools in South East Asia usually start in early March, business school in China will start in May, and business school in Europe will start in August or early September.
I think nowadays majority of the full time MBA can be complete in one year. However most good MBA program in USA, and a few good MBA in Europe and Asia will last for 1 and half years to 2 years. So be prepared.
7) Part time and distance learning
If you can afford it, I will recommend you to do your MBA in a full time basis. You will be more focus and probably learn a lot more.
Unless it is absolutely unavoidable, I do not recommend doing your MBA via distance learning (if there is such a program). In fact, vast majorities of the MBA material can only be learn via class participation and group assignment. You will not able to learn a lot by just reading your material at home.
8) Macro Environment of your study environment
Actually many people overlook this very important decision criteria. As the matter of fact, the location of where you are going to study has a very strategy impact on your future career plan.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at:
a) Content structure: For any good MBA program, the content structure is usually shaped by the need of the local and regional business communities. In many cases, the quality of the MBA program usually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level of sophistication of the local industry.
b) Learn from the community: Business is about knowing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your industry and market. If you have a choice, it makes sense to study in a city that is very strong in the field/industry that you are interested in. For example, students who are doing their E-commerce MBA in Silicon Valley will definitely have more exposure to the subjects than MBA students in Malaysia.
c) Future career opportunity: Although recruiters do travel around the regions to look for the very best brains, but usually you will still have a better career opportunity in where you get your MBA degree. So if you plan to work in China after your MBA, it is not a bad idea to consider doing your MBA in Shanghai.
d) Business networking: While you are doing your MBA, it is also a good opportunity to build your business network. In that sense, you should take that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you choose your MBA program.
9) Cost
Well….what else can I say on this? Everybody has to work within his or her own set of constraints, and money is certain one of them. But as I mentioned earlier, when you are trying to manage your budget, it is important that you do not compromise on the quality of the MBA program.
Step Three: Shortlist, Evaluate and Choose
If you have done enough homework on step 1 and 2, step 3 is relatively straightforwar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note that every business schools around the world have very different semester term and application deadline, some even require their applications to submit their completed application form 6-8 months before the semester start. So in order to make sure that you have plenty of time to select and apply for the right MBA programs, I strongly advise you should plan at least 6 months or 1 year ahead.
Besides, to avoid unnecessary bottleneck during your application, you should take for your GMAT test as early as possible. You can obtains more information on GMAT test from http://www.mba.com (not http://www.mba.org, which is the Mahavaipulya Buddhist Association web site : ) )
Although there are people arguing that all MBA degree are more or less the same, but based on my own observation, a good MBA degree from a famous business school do make a huge different both in term program quality and future prospect for graduates.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f your goal is to secure a promising job in a multinational company. So if you are qualified and if you can afford it, do go to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That’s all I have to say at the moment. If you need further advise,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me.
Good luck!
Tuesday, October 04, 2011
Tuesday, May 31, 2011
庄子,郭象之逍遥与真实的人生
水利专家黄万里先生坎坷艰苦,万般无奈,壮志未酬的一生确实让闻者对其不幸的遭遇感到心如绞割,万般遗憾。黄先生作为一名学贯中西,才华洋溢的爱国青年,在其风华正茂的全盛时期就开始被种种不合情理的人为因素屡次及长期的打压,迫害,甚至遭到非人道之对待。但黄先生即便是受到万般委屈,却总还是时刻心系百姓,顾全大局,不断去争取机会为人民和辜负了他的国家服务;即便得不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重用,黄先生也还是义无反顾,坚持到底,直到其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轻言放弃。如此铮铮风骨,着实令人好生敬佩。
其实类似黄万里先生那样的悲剧,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尤其是文革期间)常有发生;一些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因不堪心灵和肉体上的折磨,甚至走上了自杀的不归路,而其中就有作家老舍,著名翻译家傅雷,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九章等才俊。这些不幸事件的发生,不禁让我们静心思考,究竟是哪种可怖的精神压力能让如此优秀的人才感到万念俱灰?而中华文明之中又是否有哪些宝贵的精神资源能为这些在严冬下已奄奄一息的心灵带来一阵春雨?
庄子在其所处的战国时代深刻的体会到现实生活的残酷无情,和人在面对不可改变的既定境遇(绝大部分都是悲惨不幸)时的万般无奈。在面对如此可怖而且挥之不去的精神压力之下,庄子提出了一套能让世人即便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不堪,但却能在精神世界里得到逍遥的方法,可说是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而像黄万里,老舍,傅雷 和赵九章等不幸的人,也应该能从庄子的智慧中找到生活中的一丝慰藉和希望。
依照庄子的理论,黄万里先生(或其他人)在面对其人生某些不可改变的既定境遇时可以尝试以平常心接受之,然后通过“齐物”“真知”的方法来淡化对周遭不如意的事之在意与执着,以求达到(或至少暂时达到)心灵上的平静和精神上的自由。我个人不但认为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具有可行性的,而且还相信黄万里先生极其可能在应对其生命中无数次低潮时已有适当地运用到庄子(或类似庄子)的人生哲学;这可从他在三年的困难时期还能和妻子在清华宿舍院里种南瓜苦中作乐,及在受到不断责骂声当中还能忍辱负重的专心工作等等动人事迹中窥得一二。难怪他的同事沈英说:“他所遭受的压力非一般人所能承受,而在那样恶劣的处境下还能把心思集中到考虑国家大事上,实在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
但黄万里先生毕竟不是庄子;他心怀祖国,时时刻刻想着如何用他所学来治水抗洪,造福百姓。在这个伟大的前提之下,黄万里先生择善固执,坚持不懈,至死方休。因此他做不到,也不忍心做到如庄子般在精神上彻底的逍遥。但即便如此,庄子的哲学也能在其漫长的艰难岁月当中发挥适当的“保护作用”,尤其针对一些不影响其最高原则(即服务百姓)之攻击,毁誉和侮辱,庄子的哲学能帮助黄万里先生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不动如山,泰山崩于前而不变于色。使其能在最大的可能性下保全性命,留得青山(在),可说是善莫大焉啊!
至于郭象的逍遥哲学,我个人认为其高度和格局都较庄子为低,可能会适合渴望安居乐业的普通老百姓,但未必会被黄万里,老舍,傅雷 和赵九章等社会精英所青睐。试想之,此等非常人物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中出类拔萃,皆因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理想有较高的期望,不安于现状,努力突破自己,力争上游。而郭象的逍遥哲学则倡议万物应自足其性(满足于自己的性分),安于其性(顺天安命),满足于现实,不做非分之想,以求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但黄万里等人的心理纠结就正正是不满足于现实,故我认为郭象之学即便能带来逍遥,但黄万里之辈多半不屑为之;俗语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啊。
其实类似黄万里先生那样的悲剧,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尤其是文革期间)常有发生;一些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因不堪心灵和肉体上的折磨,甚至走上了自杀的不归路,而其中就有作家老舍,著名翻译家傅雷,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九章等才俊。这些不幸事件的发生,不禁让我们静心思考,究竟是哪种可怖的精神压力能让如此优秀的人才感到万念俱灰?而中华文明之中又是否有哪些宝贵的精神资源能为这些在严冬下已奄奄一息的心灵带来一阵春雨?
庄子在其所处的战国时代深刻的体会到现实生活的残酷无情,和人在面对不可改变的既定境遇(绝大部分都是悲惨不幸)时的万般无奈。在面对如此可怖而且挥之不去的精神压力之下,庄子提出了一套能让世人即便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不堪,但却能在精神世界里得到逍遥的方法,可说是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而像黄万里,老舍,傅雷 和赵九章等不幸的人,也应该能从庄子的智慧中找到生活中的一丝慰藉和希望。
依照庄子的理论,黄万里先生(或其他人)在面对其人生某些不可改变的既定境遇时可以尝试以平常心接受之,然后通过“齐物”“真知”的方法来淡化对周遭不如意的事之在意与执着,以求达到(或至少暂时达到)心灵上的平静和精神上的自由。我个人不但认为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具有可行性的,而且还相信黄万里先生极其可能在应对其生命中无数次低潮时已有适当地运用到庄子(或类似庄子)的人生哲学;这可从他在三年的困难时期还能和妻子在清华宿舍院里种南瓜苦中作乐,及在受到不断责骂声当中还能忍辱负重的专心工作等等动人事迹中窥得一二。难怪他的同事沈英说:“他所遭受的压力非一般人所能承受,而在那样恶劣的处境下还能把心思集中到考虑国家大事上,实在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
但黄万里先生毕竟不是庄子;他心怀祖国,时时刻刻想着如何用他所学来治水抗洪,造福百姓。在这个伟大的前提之下,黄万里先生择善固执,坚持不懈,至死方休。因此他做不到,也不忍心做到如庄子般在精神上彻底的逍遥。但即便如此,庄子的哲学也能在其漫长的艰难岁月当中发挥适当的“保护作用”,尤其针对一些不影响其最高原则(即服务百姓)之攻击,毁誉和侮辱,庄子的哲学能帮助黄万里先生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不动如山,泰山崩于前而不变于色。使其能在最大的可能性下保全性命,留得青山(在),可说是善莫大焉啊!
至于郭象的逍遥哲学,我个人认为其高度和格局都较庄子为低,可能会适合渴望安居乐业的普通老百姓,但未必会被黄万里,老舍,傅雷 和赵九章等社会精英所青睐。试想之,此等非常人物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中出类拔萃,皆因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理想有较高的期望,不安于现状,努力突破自己,力争上游。而郭象的逍遥哲学则倡议万物应自足其性(满足于自己的性分),安于其性(顺天安命),满足于现实,不做非分之想,以求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但黄万里等人的心理纠结就正正是不满足于现实,故我认为郭象之学即便能带来逍遥,但黄万里之辈多半不屑为之;俗语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啊。
论逍遥与自由
西方或现代自由理论的根基始于古希腊的“自然法”(Natural law),即宇宙万物依循着一套普遍理性规律(或自然法则),符合该规律的状态(包括人的生活方式)就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状态。而万物在自然状态下是一种自由的状态,因此自由具有宝贵的内在价值。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代自由理论对“自由”一词也有了更深刻和广泛的认识,而其中较著名的美国哲学家法兰克福[1]就把自由区分为“行动自由”和“意志自由”[2]两大层次(唐孝威,黄华新)。简言之, 行动自由就是“能够依循自己的意愿去行动而不受内在或外来因素[3]所限制”;而意志自由[4]就是“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意愿”或“能过通过自己的高级意志(Higher-order volition)控制自己的低级意愿”[5]。拥有意志自由并不代表一定拥有行动自由, 而反之亦然[6]。美国哲学家凯恩[7]则将这两种层次的自由称之“浅层自由”和“深层自由”[8];而近代著名自由主义哲学家赛亚·伯林[9]也提出类似的“两种自由概念”,即主体因没受外来因素所限制而享有的“消极自由”,和主体拥有自主意志的积极自由[10]。(石元康)
庄子的逍遥虽然含有相当浓厚的“自由”意味,但庄子哲学之重点并非在于探讨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可能性或维护自由的制度等传统西方自由议题。庄子的哲学基础是建立于其对人生现实极其深刻的观察,了解到各种千丝万缕的因素造成了人生之无可奈何及命运之不可知不可干预的特性。换句话说,庄子对西方或现代自由理论里所谓的“行动自由”之实现之可能性(至少在庄子的时代)和其最终的现实效益之可控性[11],基本上是持怀疑甚至是否定态度的。因此庄子提倡人们应该接受人的局限和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在面对残酷的现实时与其怨天尤人,或企图螳臂当车,不如通过“齐物论”一文里所谈到的“齐物论”及“真知论”的观点来化解我们的成心,强调万物的自然本性[12],淡化世间万物的差异,以超越大小好坏是非对错等世俗标准和价值,从而坦然接受生命中的“既定境遇”,最终达到内在精神上的逍遥。从西方或现代自由理论的观点来解读,庄子的进路可说是通过人的“自由意志”能力(以“齐物真知”为基础的“高级意志”来解放其“有所求”的低级意志),以超脱其在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各种无奈和痛苦,从而获得内心的自由。
庄子生于兵荒马乱的战国中后期,当时的老百姓们大多过着朝不保夕的艰苦日子。在那种已失去理智和草菅人命的黑暗时代,个人就算拥有雄心壮志和通天本领也无法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即便是鞠躬尽瘁,恐怕也只是徒然牺牲,无济于事罢了。庄子洞悉时势,了解到在这种乱世中保全可贵生命的重要性,于是提出了能让世人在乱世中保全性命和精神世界自由的方法,对当代而言可说是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就算是在今天,世界上也还有些国家(如中东和非洲等)都还是处于战乱或饥荒,即便是和平国家,人生不如意之事也比比皆是;在这些情况之下,庄子对人生“既定境遇”的解读和其逍遥之道,可说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1] Harry Gordon Frankfurt, 生于1929年,
[2] “Freedom of action” and “freedom of will”
[3]这里说的“内在或外来因素”,主要指的还是“后天或人为”因素而非“先天或自然”因素。如果某个人因为某些先天或自然因素而无法进行某些思考或行动,就西方或现代自由理论而言,那他充其然也只是没有进行某些思考或行动的能力或条件,而非没有进行某些思考或行动的自由。
[4]人是否有“自由意志”还是一个悬而未决,争议不断的议题。自由意志论认为人有形而上的自由,强硬决定论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果决定,而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还有非决定论,致动理论,相容论,不相容论等等说法。
[5] 这和儒家所说的“大体”和“小体”有些类似。孟子,告子上:“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6] 动物虽拥有行动自由,但其意愿可能完全被欲望或本能所支配,而无法自主。
[7] Robert Hilary Kane,生于1938 年,
[8] “Surface freedom” and “deep freedom”
[9] Isaiah berlin,1909 – 1997
[10] “Two Concepts of Liberty”,“negative liberty” and “positive liberty”。
[11]即便拥有“行动自由”,人最终是否能主宰命运?
[12]庄子内篇之齐物论(民,鳅,猴最佳住处),庄子内篇之养生主(庖丁解牛),庄子内篇之应帝王(浑沌之死),庄子外篇之马蹄(伯乐制马)及庄子外篇之至乐(鲁侯御鸟)等等。。
庄子的逍遥虽然含有相当浓厚的“自由”意味,但庄子哲学之重点并非在于探讨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可能性或维护自由的制度等传统西方自由议题。庄子的哲学基础是建立于其对人生现实极其深刻的观察,了解到各种千丝万缕的因素造成了人生之无可奈何及命运之不可知不可干预的特性。换句话说,庄子对西方或现代自由理论里所谓的“行动自由”之实现之可能性(至少在庄子的时代)和其最终的现实效益之可控性[11],基本上是持怀疑甚至是否定态度的。因此庄子提倡人们应该接受人的局限和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在面对残酷的现实时与其怨天尤人,或企图螳臂当车,不如通过“齐物论”一文里所谈到的“齐物论”及“真知论”的观点来化解我们的成心,强调万物的自然本性[12],淡化世间万物的差异,以超越大小好坏是非对错等世俗标准和价值,从而坦然接受生命中的“既定境遇”,最终达到内在精神上的逍遥。从西方或现代自由理论的观点来解读,庄子的进路可说是通过人的“自由意志”能力(以“齐物真知”为基础的“高级意志”来解放其“有所求”的低级意志),以超脱其在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各种无奈和痛苦,从而获得内心的自由。
庄子生于兵荒马乱的战国中后期,当时的老百姓们大多过着朝不保夕的艰苦日子。在那种已失去理智和草菅人命的黑暗时代,个人就算拥有雄心壮志和通天本领也无法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即便是鞠躬尽瘁,恐怕也只是徒然牺牲,无济于事罢了。庄子洞悉时势,了解到在这种乱世中保全可贵生命的重要性,于是提出了能让世人在乱世中保全性命和精神世界自由的方法,对当代而言可说是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就算是在今天,世界上也还有些国家(如中东和非洲等)都还是处于战乱或饥荒,即便是和平国家,人生不如意之事也比比皆是;在这些情况之下,庄子对人生“既定境遇”的解读和其逍遥之道,可说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1] Harry Gordon Frankfurt, 生于1929年,
[2] “Freedom of action” and “freedom of will”
[3]这里说的“内在或外来因素”,主要指的还是“后天或人为”因素而非“先天或自然”因素。如果某个人因为某些先天或自然因素而无法进行某些思考或行动,就西方或现代自由理论而言,那他充其然也只是没有进行某些思考或行动的能力或条件,而非没有进行某些思考或行动的自由。
[4]人是否有“自由意志”还是一个悬而未决,争议不断的议题。自由意志论认为人有形而上的自由,强硬决定论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果决定,而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还有非决定论,致动理论,相容论,不相容论等等说法。
[5] 这和儒家所说的“大体”和“小体”有些类似。孟子,告子上:“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6] 动物虽拥有行动自由,但其意愿可能完全被欲望或本能所支配,而无法自主。
[7] Robert Hilary Kane,生于1938 年,
[8] “Surface freedom” and “deep freedom”
[9] Isaiah berlin,1909 – 1997
[10] “Two Concepts of Liberty”,“negative liberty” and “positive liberty”。
[11]即便拥有“行动自由”,人最终是否能主宰命运?
[12]庄子内篇之齐物论(民,鳅,猴最佳住处),庄子内篇之养生主(庖丁解牛),庄子内篇之应帝王(浑沌之死),庄子外篇之马蹄(伯乐制马)及庄子外篇之至乐(鲁侯御鸟)等等。。
从庄子之逍遥到郭象之逍遥
庄子之逍遥理论源自于庄子对人生一切无可奈何之“既定境遇”的深刻认识和无奈接受,进而把其精力转向于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庄子在《庄子内篇》之〈逍遥游〉里通过鲲鹏和蜩与学鸠的寓言,明确的表明了他对广大无穷的精神境界存在之肯定和向往;而要达到这种超脱的精神境界,就必须依赖深厚的德性和人生智慧[1],即便面对荣辱毁誉而不惊[2]。庄子也于“之二虫又何知!”暗讽一般人对鲲鹏之志的不解和无知之处[3]。要知道一般人看似大而无用之物,在有识之士眼中却能是妙用无穷 [4]。在《庄子内篇》之〈齐物论〉中, 庄子进一步通过“齐物”和“真知”的概念,淡化世间万物在世俗的价值和标准下所产生的差别,以超越世俗思想的束缚,进入逍遥的精神境界。
郭象的《庄子注》虽然标明是一本注释庄子原文的著作,但郭象在解释庄子的核心思想,如 “逍遥”和“齐物”时就明显植入原文以外的思想,有严重曲解庄子原意之嫌。首先,郭象认为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天性),而各个本性也都有各自的局限[5]。虽然世间万物不一,但各自都有自己的性分和位置; 只要能顺着万物天然的性分,让其能够恰如其分的发挥其所能,那就无所谓胜负高低,而万物皆能逍遥[6]。 从郭象的思路,〈逍遥游〉中鲲鹏和蜩与学鸠的寓言被郭象解读为大鹏没有理由认为自己的境界比小鸟的境界还高,而小鸟也没有必要羡慕天池的种种好处,虽然大鹏和小鸟的大小不一,但逍遥的境界是一样的[7]。此外,郭象还认为万物的性分是上天赋予且无法改变的[8],故万物应自足其性(满足于自己的性分),安于其性(顺天安命),不做非分之想,那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如此看来,庄子的逍遥和郭象的逍遥确实有着天渊之别。 庄子的逍遥强调的是接受人生的既定境遇,彻底看透世俗标准下的所谓高低差别,进而体会万物之共性,最终进入无差别境界,对万物无所期待(无待)而达到精神上的逍遥。在达到逍遥的方法和功夫上,庄子的进路有相当高的个人修养要求,故一般只有少数至人才能达到庄子所说的逍遥境界。反之,郭象的逍遥则强调接受万物的差别,无论是有待或无待,只要能满足于自己的性分,顺天安命,那万物都能得到各自的逍遥。
庄子和郭象在理论上的分歧主要是来自于郭象对庄子原文的“深度解读”,即郭象在注释庄子原文中引入了相对大量庄子原文中所没有的思想和理论。当然,在注释过程中引入原文所没有的思想和理论也未必就一定犯了扭曲原文的错误,这还要取决于新引入的思想是否和原文有矛盾,或是否有助于解决原文中原有的矛盾等等考虑。就郭象注庄子一案而言,庄子原文中的概念本来相对不太明确或不太一致,而郭象的“深度解读”就仿如把一盘散乱的珍珠用一根线给串连了起来,让读者感觉全文相对前后贯通,一气呵成。遗憾的是郭象的“深度解读”中的主要思想内容和庄子原文中最基本且明显的核心思想几乎是南辕北辙,无论是在境界上和方法上都大相径庭,让人难以认同郭象所言就是庄子的原意。故一般相信郭象在注释庄子中很大程度上注入了其自身的思想体系。但究竟郭象是无意还是有意为之,则非本文能讨论的范围之内了。
[1]庄子内篇之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2]庄子内篇之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3]庄子内篇之逍遥游:“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4]庄子内篇之逍遥游:“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及“。。。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5]郭象《庄子注》之逍遥义:“。物各有性,性各有极,皆如年如,岂跂尚之所及哉!。。”
[6]郭象《庄子注》之逍遥义:“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
[7]郭象《庄子注》之逍遥义:“苟足以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8]郭象《庄子注》之养生主注:“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
郭象的《庄子注》虽然标明是一本注释庄子原文的著作,但郭象在解释庄子的核心思想,如 “逍遥”和“齐物”时就明显植入原文以外的思想,有严重曲解庄子原意之嫌。首先,郭象认为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天性),而各个本性也都有各自的局限[5]。虽然世间万物不一,但各自都有自己的性分和位置; 只要能顺着万物天然的性分,让其能够恰如其分的发挥其所能,那就无所谓胜负高低,而万物皆能逍遥[6]。 从郭象的思路,〈逍遥游〉中鲲鹏和蜩与学鸠的寓言被郭象解读为大鹏没有理由认为自己的境界比小鸟的境界还高,而小鸟也没有必要羡慕天池的种种好处,虽然大鹏和小鸟的大小不一,但逍遥的境界是一样的[7]。此外,郭象还认为万物的性分是上天赋予且无法改变的[8],故万物应自足其性(满足于自己的性分),安于其性(顺天安命),不做非分之想,那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如此看来,庄子的逍遥和郭象的逍遥确实有着天渊之别。 庄子的逍遥强调的是接受人生的既定境遇,彻底看透世俗标准下的所谓高低差别,进而体会万物之共性,最终进入无差别境界,对万物无所期待(无待)而达到精神上的逍遥。在达到逍遥的方法和功夫上,庄子的进路有相当高的个人修养要求,故一般只有少数至人才能达到庄子所说的逍遥境界。反之,郭象的逍遥则强调接受万物的差别,无论是有待或无待,只要能满足于自己的性分,顺天安命,那万物都能得到各自的逍遥。
庄子和郭象在理论上的分歧主要是来自于郭象对庄子原文的“深度解读”,即郭象在注释庄子原文中引入了相对大量庄子原文中所没有的思想和理论。当然,在注释过程中引入原文所没有的思想和理论也未必就一定犯了扭曲原文的错误,这还要取决于新引入的思想是否和原文有矛盾,或是否有助于解决原文中原有的矛盾等等考虑。就郭象注庄子一案而言,庄子原文中的概念本来相对不太明确或不太一致,而郭象的“深度解读”就仿如把一盘散乱的珍珠用一根线给串连了起来,让读者感觉全文相对前后贯通,一气呵成。遗憾的是郭象的“深度解读”中的主要思想内容和庄子原文中最基本且明显的核心思想几乎是南辕北辙,无论是在境界上和方法上都大相径庭,让人难以认同郭象所言就是庄子的原意。故一般相信郭象在注释庄子中很大程度上注入了其自身的思想体系。但究竟郭象是无意还是有意为之,则非本文能讨论的范围之内了。
[1]庄子内篇之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2]庄子内篇之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3]庄子内篇之逍遥游:“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4]庄子内篇之逍遥游:“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及“。。。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5]郭象《庄子注》之逍遥义:“。物各有性,性各有极,皆如年如,岂跂尚之所及哉!。。”
[6]郭象《庄子注》之逍遥义:“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
[7]郭象《庄子注》之逍遥义:“苟足以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8]郭象《庄子注》之养生主注:“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
Wednesday, December 29, 2010
何谓“对自然的数学化”?它与欧洲科学的危机有何关系?
1.前言
针对以上的议题,本文将采取相对平铺直述的文体结构来进行论述。即首先将阐述在胡塞尔的《危机》长文当中,何谓“欧洲科学的危机”及“对自然的数学化”?并直接从中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何谓欧洲科学危机?
2.1.胡塞尔对欧洲科学的批判
胡塞尔对欧洲科学的批判,其实从其巨作《逻辑研究》第一卷的《逻辑研究学导引》(发表于1900年)中就已经开始了。在该文中胡塞尔用了相当长的篇幅严厉批评了当时主张逻辑规例是心理构成物的心理主义观点。后来在1911年发表的《哲学是一门严格的学问》的文章(收录在《现象学和哲学危机》一书)里,胡塞尔提出了他对当代哲学太过不够严谨的忧虑,而类似的观点在胡塞尔后期的成熟作品《笛卡儿式的沉思》中也有进一步的延伸。
但在《危机》这篇长文当中,胡塞尔对欧洲科学危机的探究在分析的角度上已有明显的变化。首先胡塞尔肯定了欧洲的整体科学领域,包括我们一向来“引以为傲”,极为“成功”,并作为严谨科学的表率之实证科学,纯数学和自然科学等等在特定范围内的伟大成就。胡塞尔认为这些科学领域(除了心理学以外)的科学方法之周密严谨,理论之具有说服力及其某些研究成果之持久不衰是毋庸置疑的。
但胡塞尔同时也提出当代实证科学,纯数学和自然科学已被证实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如经典物理学就已被修正及补充。这意味着这些科学领域在其各自的研究范围里尚未获得无可置疑的结论及成果,那这是否也意味着这些领域本身还不足够“科学”(not yet scientific),或者当代“科学”这个领域本身就有其不足之处呢?
2.1.当代欧洲科学的困境
胡塞尔认为当代欧洲科学危机的起因可追溯到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科学演变的历程。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人类的世界观已逐渐的被蓬勃发展的实证科学所蒙蔽,使人们回避那些和真实人文生活非常关键关系的课题。各个“科学”领域为了要符合“严谨科学”的要求,这些专业的学者已小心翼翼的把所有的价值取向,所有的“有理性”或“无理性”及文化考量,一一排除在外。而这种只注重实证的科学,也将培养出只注重实证的人群。
在第一次大战后,人们开始对这种发展趋势感到不满,尤其年轻人更为激进。在面对人类最重要的诉求时,当代科学却显得一筹莫展。换句话说,当人们在最痛苦绝望时所最需要获得“人生的意义”这类问题的解答时,当代科学却将这类问题排除在外;似乎这些普世且迫切的课题,不值得我们通过理性来进行普世的反省和解答。
胡塞尔认为如果人类是自由的,且有完全自主的能力,能通过理性来改造我们自己和我们周边的环境,那科学对于我们是否“有理性”或“无理性”的使用这种自由自主的能力,应该具有指引作用,而非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或不置可否。
2.3.哲学/科学的原本面貌
科学并非一直以来都是以实践科学的方法和客观定义来理解它本身对严谨真理的要求;针对人类和其环境的问题也并非一致的被排除在科学之外。在这之前,尤其是文艺复兴期间,科学确实在塑造崭新的欧洲人文面貌方面扮演着主要的角色。但当实证主义开始对科学的概念做出种种限制,科学就开始失去了它的领导地位。
在文艺复兴期间,欧洲的人文以古希腊的人文为蓝图,改变了中古世纪的生存方式,从新塑造了崭新自由的风气。古希腊人最关键的特质就是自愿的把自己的生命交托于理性或哲学,让它来领导自己。结果古人展开了一场对世界的重新认识,不被神话,迷信,传统所影响,完全免于当时对于人和对于世界的偏见,最终认识到了世界固有的理性,和它的最高原则-神 (God)。
在这个阶段我觉得有必要进一步阐清胡塞尔在《危机》一文中“理性”(reason) 这个名词的含义。“理性”(reason) 这个名词源自于古希腊文中的Logos, 在哲学和神学领域里它意味着宇宙中所隐含着的法则或理法,管控着宇宙万物并赋予它各种形态与意义(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理性”同时也是一种以生俱来的判断力,支配及调控着人类行为和社会活动。一些古希腊哲学家甚至认为“理性”是灵魂的一部分,隐含着人生目的,意义及具有终极价值取向。(王覃刚,理性: Reason 或 Rationality)[1]
理性和哲学理论最终解放了哲学理论家及所有受过哲学训练的知识份子,而理论上的独立自主也带来了行动上的独立自主。根据文艺复兴的指导性理念,古人利用通过自主理性而获得见识来塑造自己。对于这些从新诞生的“伯拉图主义者”(Platonism) 而言, 人们不但需要在道德层面改变自己,即便是人类的周遭环境,包括政治,社会,也必须通过理性,利用普遍哲学中的见识来重新打造。而这些古老的模式,在最早的时候也是由一小批人认识到人类必须不被传统蒙蔽,而应该通过独立思索来重新建立新的哲学理论而逐步开始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所继承的哲学之理念就是古人所认为的包罗万象之科学,即对于了解一切事物之科学。而所有任何其它科学专业也都只是哲学的其中一个分支。就算是由笛卡儿所启动的“赋予普世更崇高意义”(elevation of the meaning of universality)的思路,其目的也是希望能逐步的建立起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能够以严谨科学的形式,通过智力及明确论证的方法来解答一切能够构想到,有意义的问题,如现实和真理的问题,及当下及永恒的问题等等。而这个完整理论体系的建立需要通过多代的努力,也可能永远无法完工。
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在胡塞尔时期时科学的实证概念其实只是一个残留不整的科学概念;它把现在已归类为行而上学的课题(包括一切被模糊的命名为“终极及最崇高”的问题)都排除在外。但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这些所有被排除在外的课题和他们所相关的事实,其实都是“理性”这个课题不同形态的体现,实际上却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理性”就是有关真实价值观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确当知识的一个主要课题,而理性的理念之有效性也应该是 “绝对”,“永恒”及“无附带条件的”。
也就是因为我们知道“理解理性”的重要性,使这些所谓“形而上学”的哲学问题比纯粹以“事实”来理解世界更为重要。换句话说,“形而上学”的哲学问题应该比事实问题更具有优先性,甚至被尊称为所有科学之母(Queen of the sciences),它的精神决定了所有科学所建立的知识之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文艺复兴期间会产生百花齐放,万家争鸣的现象;在那段时期人们热衷于学习,不断地推动教育,社会及政治在哲学理念层次上的改革,让我们一方面羡慕不已,同时也惭愧不已。。。
2.4.实证科学“喧宾夺主”,取“科学之母”而代之。。。
遗憾的是这种希望通过崭新的方法来获得普遍真理(哲学)的尝试,结果只在实证科学领域获得无可置疑的成就而使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而和实体科学密切相关的“形而上学”等课题探讨,不但没有发展成为统一和谐的知识,反而演变成为各种互不兼容的哲学体系。因此,对于普遍哲学是否存在(即整个文艺复兴运动的初衷)的信念也开始动摇;再加上有关“形而上学”研究的不断失败,及实证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迅速发展和成功,使得许多实证科学家变成“无哲学理念的专家”(un-philosophical expert)。而那些对哲学课题依然充满热诚的学者,则开始了对导致这些失败的真正原因展开了长期艰苦的探索。
2.5.欧洲科学所面临之危机
这种将将自然彻底数学化[2]的发展无可避免地导致了整个思考方向发生了奇特的变化。首先哲学演变(或退化)成为了研究“形而上学”课题的领域,而这也间接的改变了研究“理性”这个重要课题的意义和可能性。对于“形而上学”课题, 实证科学是抱着敬而远之态度的。
胡塞尔认为既然“理性”决定“实像”,那 “实像”和“理性”是无法分开的 (Can reason and that-which-is be separated, where reason, as knowing, determines what is?)。遗憾的是,这种统一的哲学观念已逐步的从内部开始瓦解,同时还滋生了另一种相对激进的改革;既普遍哲学和其方法所面对的问题竟然演变成哲学运动的主要动力;而同时现代科学也日益对其源自于哲学领域的这个历史事实感到彷徨和迷惑。当然这并不影响现代科学在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成就,但这个危机却动摇了它们真理的完整意义。由于这种统一的哲学观念是欧洲现代文明除旧立新(对抗中古世纪)的基石,那么这种统一的哲学观念面对危机也将意味着欧洲人文与文化的整体意义也将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危机。
对“形而上学”存疑,及对普遍哲学做为新人类的指标失去信心,也意味着对“理性”本身失去信心。但“理性”(reason) 赋予一切事物意义和价值,而这些意义和价值就是哲学里所指的“真理”/“真相”(truth),或相对应的“如是”(what is) 的概念。因此,对绝对(absolute)“理性”失去信心,也就是否定了世界本身的意义,历史的意义,人文的意义及人类“自由”的意义(具有能力获得他自身和同类之存在的理性意义)。如果人类失去这种信念,那也代表着他失去了对“自身”,即对他自己之“真实存在”失去信念。这种对“真实存在”的信念并非绝对性的,必须建立于对“理性”的信任。怀疑主义坚持认为只有那些能被经验的事物才能被证实,而不认同“理性”的存在,现存世界的意义或通过“理性”而存在的世界;直到他们的良知觉察到世界上最深刻的问题都是和事物及“理性”之间的那些千丝万缕的关系有关。
通过对现代哲学运动(从笛卡儿到当代)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全面的理解我们所面对的现状。当代真正具有意义的斗争是已经完全溃败的人文,和一息犹存的人文,这两者之间的斗争。对欧洲人文而言,就是怀疑主义哲学家和那些尚具生机的哲学家之间的斗争。但那些尚具生机的哲学家本身的存活也取决于他们本身正在努力寻找的真理和意义。也唯有通过这种努力,我们才有希望知道那些自古希腊哲学的诞生开始就深入欧洲人文的终极目的(telos)-即人类能通过哲学思考而逐步(但永无止境的)理解“理性”,真理和人类的真正自然面貌;而这种终极目的(telos)是否真的是人类实现生命圆满的途径,还是一切都纯粹只是历史和文明的巧合?
胡塞尔呼吁当代哲学家对面前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反思。他认为哲学家绝对不能放弃对哲学能建立普遍知识之可能性的信念,而这也是严肃认真的哲学家之使命。事实上,人类的一切成果都源自于人类对哲学课题的思索;换句话说,哲学也是人类的公仆(functionaries of mankind);如果人类的终极目的(telos)最终可以被实现的话,那唯一的途径也必然是通过哲学的思索,此外别无它法。作为哲学领域的继承人,胡塞尔认为当代哲学家必须回顾哲学的初衷和目的及历代哲学家世代相传的使命,当然当代哲学家也务必严厉的检讨这些哲学的目的和方法,筛选出哪些是终极,原始及真实的意图。
3. 何谓“对自然的数学化”?
3.1.“对自然数学化”的历史背景
在文艺复兴初期,古希腊的理念开始在欧洲重新崛起,并且引导着当时哲学运动的发展,而对普遍哲学的追求也演变成为所有学科背后的发展动力。但这些普遍哲学的理念和任务也随着一些杰出的古希腊科学(如欧几里得(Euclidean)的几何学,和其他古希腊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引入而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以伯拉图理念为依据,许多古希腊学者很早就已经把经验数字,度量单位,空间,点,线,面和面积等经验数据概念化,也能把几何学内的命题和论证概念化。而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更进一步提出了系统化及条理清晰的演绎推论理论,能够纯粹以理性及依据一些公理和原则而明确无误的推论出一些概念性课题的结果。但欧几里得的几何学,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法(Aristotelian syllogistics)和其他古希腊数学大都被其所需之前提所限制,而只能解决相对有限的课题。但几何学作为一个能把几何空间概念化的方法,其延伸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它能通过理论概念推论出任何可以在空间绘画出的几何图形。一切能够在几何空间里存在的图形都是既定;而我们通过概念,论述,推断,论证等方法,也只能逐步的“发现”早已经存在于真理内的事实。
从此人们史无前例的认识到通过科学可以理性地掌握到某些事物的无限性整体;而一个无限的世界似乎也能通过以理性构建的概念化世界来理解。如果这种方法能够无限地延伸,那么我们就能完整无误地掌握任何事物。因此这也就产生了认为一个普遍科学将能够全面无漏的掌握事实全部的这种观念。这种观念也把自然科学更新为数学化的自然科学 – 并把这方法态度普遍称之为伽利略科学。当“伽利略科学”开始迈向成功,那哲学理念也将开始式微。
对柏拉图主义学者而言, 实存物(real, 意指在时空意义下的实际存在事物)都有一个接近完美的观念模型;这让古希腊几何学有基础对实存物作初步的模拟工作。但从伽利略对自然数学化(mathematization of nature)开始,自然已在新数学的引导下被概念化;而演变成为“各种不同数学形态”(mathematical manifold)。
3.2.“对自然数学化”过程的第一阶段:纯粹几何学与模拟形状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经验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不管我们如何随意的把它们想象成任何抽象观念,它也将不会变成几何学里的可以在观念空间里绘画出的纯粹图形 – 即纯粹直线,纯粹平面,或任何纯粹图形里的变奏。因此任何实体的抽象观念也只能是尽可能模拟实体的真实情况。也许在某种实际情况之下,某种程度的模拟准确性也已经足够达到现实目的。但不同的实际情况对模拟的准确性要求也有不同。当科技不断的进步,我们模拟的能力在不断的提高(比如说能画到更完美的圆,更直的线等),而我们对模拟的准确性的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这种对“完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人们热衷地精益求精,最终产生了“极限形状”(limit-shapes),而人也变成了熟练的“几何学工匠”(这种现象在其它领域,如“时间”的概念上也有所体现),最终导致我们变成了纯粹几何学理论领域内的数学家。透过这种概念化和建构化的方法,我们可以创造一整套自足的纯几何学观念理论模式,可用于沟通和运作,同时也可延伸到其他领域里去。当这些观念理论模式被建立了以后,它们就完全独立于当时建立这些观念理论模式时的初衷,而能客观独立的存在及随时让后人所取用;因此它能在这些观念理论模式的运作范围内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通过这些观念理论模式,我们能够达到在经验实践中无法达到的精确度(exactness);而每一种几何形案例都能通过这些观念理论模式而获得和它精确无误,互相匹配的观念形状。反之,我们也能通过这些观念理论模式的不断组合而产生一切可以想象到的观念形状。
3.3.“对自然数学化”过程的第二阶段:度量方法的掌握
在现实生活中所能够经验到的形态都是由各种不同形状以连贯性的方式组合起来的,而这些形态千变万化,确实无法用一般语言向没有相同经验的他人非常精确的描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依赖度量方法 - 在我们尝试描述“建筑物”“山”,“河”等形态时,第一步是找出与它们类似的形状,然后下一步就描述它们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再以坐标来测定它的相对位置(距离,角度等等)等等,如此就能通过纯几何学观念理论模式及度量方法很好的了解经验世界里的形态。
3.4.“对自然数学化”过程的第三阶段:伽利略的物理学的基本观念 – 将自然视为一个数学化的宇宙
作为一个非常出色的数学家,伽利略掌握了当时最先进及普遍的几何学和度量学理论,而几何学和度量学理论也深深地影响了伽利略的思路。对伽利略而言,这一切理论都是理所当然的,而他也从不认为有需要去追问这些理论的来源,或质疑把这些理论作为普遍知识的一部分之有效性。很自然的伽利略最终把这种思路带入物理领域。
在最初的时候,一些相对简单的经验实体具有相对低的准确度要求,因此可以利用纯粹几何学来模拟。但当我们尝试把这种思路带入复杂的物理领域时,我们就开始面对运用性的问题。连伽利略本身也提到当我们在使用这种方法去尝试精确无误的理解世界时,我们也同时必须处理在经验世界里异常关键的主观视角问题。在某些情况之下,复杂的经验实体有时还反过来被要求降低其准确度要求,以勉强符合以几何学为基础的观念理论模式。
3.5.“对自然数学化”过程的第四阶段:自然科学“方程式化”及其问题
在把“自然世界数学化”的过程当中,人们开始通过一些假设把某些数学化的观念以某种关系联系起来,并尝试是否能够证实这些假设的有效性;如果成功的话,那么事实上我们就具有对某些符合特定条件的事情的结果作出准确的预先判断的能力/工具。因此自然科学界对这种研究方向充满着激情,并把精力集中在这些“方程式”和技术方法(自然科学方法,或自然的真实知识之方法)的开发上。我们不难想象一些人也因此被误导,误以为这些技术方法或方程式就是自然的真实本体。
3.6.“对自然数学化”过程的第五阶段:代数的运用
后来这些方程式和技术方法结合了代数的理念,而有了更广泛的用途和发展。然而“几何学的代数化”也造成了这些观念方法的“空洞化”(emptying of its meaning)。当我们把一些实际考虑的观念用代数来替代,那些议题就变成了纯粹的数字组合(numerical configurations)或代数结构(algebraic structures)。刚开始时人们还记得他们议题的原来意义,但后来这些更替就变成了有意识且主动的动作 – 从几何学转换成纯粹的数学分析。吊诡的是这些变化确切是因为几何学和代数蓬勃发展后的结果。无论如何,这也意味着我们已经能够利用纯粹的思维方式和虽空洞但却普遍有效的形式把来理解一般事物。通过这种方法逐渐地建立起各种互不矛盾的理论,最终我们将可构建到一个普遍全面(但多面性)的整体,而这可以视为“整体的世界”。
3.7.“对自然数学化”过程的第六阶段:因过于“技术化”而导致“数学化自然科学”的“空洞化”
当“数学化自然科学”逐渐演变成为纯粹的数学分析后,“技术性”问题也变成了研究的重点。学者对课题的研究变成了遵循某种既定规则的符号游戏,而原本赋予研究课题意义的初衷已被这种技术流程排除在外,因此也被排除在“多面性的整体的世界”的假设之外。
而在“技术层面”最受关注的就是“方程式”的发展。当物理学被数学化后,物理学发展的越快,就衍生更多更复杂的物理学方程式,最终导致许多物理学的研究都是在纯粹理论的范围内进行。在理论上被证实的假设,则等着由试验物理学家来进一步验证,但是新的物理理论假设却又在这基础上(即在理论上已被证实,但在试验却还未被证实的“真理”)被设定;如此发展下去。而试验物理学家也不断的以观念理论来引导他们的研究工作。结果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这些发展趋势带来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即一个以用数学创造的观念世界被物理学家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并替代了这个可以被经验且不断地被经验的真实世界。
胡塞尔其实并不反对这种将“自然科学数学化”及将研究方法“技术化”的方法,甚至认为它们都是有效而且是必需的。但是胡塞尔强调我们在运用这些方法时务必保持高度的自觉;时时刻刻提醒自己,避免在不知觉中忘掉了我们最初采取这种研究方法的原因和目的。同时我们也该避免堕入“不可置疑”的陷阱,必须不时地反省我们是否已不小心远离了我们的初衷。
3.8.“对自然数学化”过程的第七阶段:生活世界是已被自然科学遗忘的意义基础
当历代学者尝试反省这些问题时,很遗憾的他们并没有回到问题的最根源,即最初自然被我们观念化的初衷和过程。而这些最初的目的必然是为当时的生活世界 (life world) 所服务的。人活在这个世界,当然只能提出和这个世界有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他的理论(从简单的归纳推理到复杂的理论)也都只能运用在这个世界内。这看是无关紧要的评论实际上却极为重要,因为这个平凡的事实已被精确科学的潮流所淹没。不管我们的研究技术有多精湛,而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却如常依旧。一切的方法也都只是帮助延伸我们在日常生活已不断的在进行的归纳推理工作。所谓的数学和数学化科学,也即是从这个生活世界抓取一些它们认为能代表生活世界之理念,将之美名为“客观真实”的自然;而我们却把这些方法误读为真实的主体。实际上这些方法也是需要不断地被完善的。
4.结语
通过对历史的反省,胡塞尔总结出了当代哲学的现状/困境,并详细地分析了自然科学被数学化的背景和原因,以及这些发展和欧洲人文及科学所面临之危机之因果关系。为了从简,胡塞尔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伽利略为其论述的起点,从而逐步展开他对自然科学被数学化的讨论。当然伽利略并非,也不可能是自然科学被数学化的唯一因素,毕竟伽利略也继承/承载着许多先人的观点和历史包袱。同样的,胡塞尔也指出他对自然科学被数学化的探讨也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因为他本身也难免受到伽利略等人所塑造的自然科学观所影响。事实上我们对历史的反省就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 通过我们对现状的了解,我们可以尝试去理解历史事件所带来的影响;而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理解,又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现状。如此这般的不断向“真理”迈进,永不懈怠。
[1]德国学者Max Weber为了消解reason的绝对化和神秘化倾向,提出了rationality以替代reason概念 (王覃刚,理性: Reason 或 Rationality)
[2] 我将在下一节深入讨论“对自然数学化”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针对以上的议题,本文将采取相对平铺直述的文体结构来进行论述。即首先将阐述在胡塞尔的《危机》长文当中,何谓“欧洲科学的危机”及“对自然的数学化”?并直接从中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何谓欧洲科学危机?
2.1.胡塞尔对欧洲科学的批判
胡塞尔对欧洲科学的批判,其实从其巨作《逻辑研究》第一卷的《逻辑研究学导引》(发表于1900年)中就已经开始了。在该文中胡塞尔用了相当长的篇幅严厉批评了当时主张逻辑规例是心理构成物的心理主义观点。后来在1911年发表的《哲学是一门严格的学问》的文章(收录在《现象学和哲学危机》一书)里,胡塞尔提出了他对当代哲学太过不够严谨的忧虑,而类似的观点在胡塞尔后期的成熟作品《笛卡儿式的沉思》中也有进一步的延伸。
但在《危机》这篇长文当中,胡塞尔对欧洲科学危机的探究在分析的角度上已有明显的变化。首先胡塞尔肯定了欧洲的整体科学领域,包括我们一向来“引以为傲”,极为“成功”,并作为严谨科学的表率之实证科学,纯数学和自然科学等等在特定范围内的伟大成就。胡塞尔认为这些科学领域(除了心理学以外)的科学方法之周密严谨,理论之具有说服力及其某些研究成果之持久不衰是毋庸置疑的。
但胡塞尔同时也提出当代实证科学,纯数学和自然科学已被证实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如经典物理学就已被修正及补充。这意味着这些科学领域在其各自的研究范围里尚未获得无可置疑的结论及成果,那这是否也意味着这些领域本身还不足够“科学”(not yet scientific),或者当代“科学”这个领域本身就有其不足之处呢?
2.1.当代欧洲科学的困境
胡塞尔认为当代欧洲科学危机的起因可追溯到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科学演变的历程。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人类的世界观已逐渐的被蓬勃发展的实证科学所蒙蔽,使人们回避那些和真实人文生活非常关键关系的课题。各个“科学”领域为了要符合“严谨科学”的要求,这些专业的学者已小心翼翼的把所有的价值取向,所有的“有理性”或“无理性”及文化考量,一一排除在外。而这种只注重实证的科学,也将培养出只注重实证的人群。
在第一次大战后,人们开始对这种发展趋势感到不满,尤其年轻人更为激进。在面对人类最重要的诉求时,当代科学却显得一筹莫展。换句话说,当人们在最痛苦绝望时所最需要获得“人生的意义”这类问题的解答时,当代科学却将这类问题排除在外;似乎这些普世且迫切的课题,不值得我们通过理性来进行普世的反省和解答。
胡塞尔认为如果人类是自由的,且有完全自主的能力,能通过理性来改造我们自己和我们周边的环境,那科学对于我们是否“有理性”或“无理性”的使用这种自由自主的能力,应该具有指引作用,而非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或不置可否。
2.3.哲学/科学的原本面貌
科学并非一直以来都是以实践科学的方法和客观定义来理解它本身对严谨真理的要求;针对人类和其环境的问题也并非一致的被排除在科学之外。在这之前,尤其是文艺复兴期间,科学确实在塑造崭新的欧洲人文面貌方面扮演着主要的角色。但当实证主义开始对科学的概念做出种种限制,科学就开始失去了它的领导地位。
在文艺复兴期间,欧洲的人文以古希腊的人文为蓝图,改变了中古世纪的生存方式,从新塑造了崭新自由的风气。古希腊人最关键的特质就是自愿的把自己的生命交托于理性或哲学,让它来领导自己。结果古人展开了一场对世界的重新认识,不被神话,迷信,传统所影响,完全免于当时对于人和对于世界的偏见,最终认识到了世界固有的理性,和它的最高原则-神 (God)。
在这个阶段我觉得有必要进一步阐清胡塞尔在《危机》一文中“理性”(reason) 这个名词的含义。“理性”(reason) 这个名词源自于古希腊文中的Logos, 在哲学和神学领域里它意味着宇宙中所隐含着的法则或理法,管控着宇宙万物并赋予它各种形态与意义(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理性”同时也是一种以生俱来的判断力,支配及调控着人类行为和社会活动。一些古希腊哲学家甚至认为“理性”是灵魂的一部分,隐含着人生目的,意义及具有终极价值取向。(王覃刚,理性: Reason 或 Rationality)[1]
理性和哲学理论最终解放了哲学理论家及所有受过哲学训练的知识份子,而理论上的独立自主也带来了行动上的独立自主。根据文艺复兴的指导性理念,古人利用通过自主理性而获得见识来塑造自己。对于这些从新诞生的“伯拉图主义者”(Platonism) 而言, 人们不但需要在道德层面改变自己,即便是人类的周遭环境,包括政治,社会,也必须通过理性,利用普遍哲学中的见识来重新打造。而这些古老的模式,在最早的时候也是由一小批人认识到人类必须不被传统蒙蔽,而应该通过独立思索来重新建立新的哲学理论而逐步开始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所继承的哲学之理念就是古人所认为的包罗万象之科学,即对于了解一切事物之科学。而所有任何其它科学专业也都只是哲学的其中一个分支。就算是由笛卡儿所启动的“赋予普世更崇高意义”(elevation of the meaning of universality)的思路,其目的也是希望能逐步的建立起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能够以严谨科学的形式,通过智力及明确论证的方法来解答一切能够构想到,有意义的问题,如现实和真理的问题,及当下及永恒的问题等等。而这个完整理论体系的建立需要通过多代的努力,也可能永远无法完工。
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在胡塞尔时期时科学的实证概念其实只是一个残留不整的科学概念;它把现在已归类为行而上学的课题(包括一切被模糊的命名为“终极及最崇高”的问题)都排除在外。但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这些所有被排除在外的课题和他们所相关的事实,其实都是“理性”这个课题不同形态的体现,实际上却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理性”就是有关真实价值观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确当知识的一个主要课题,而理性的理念之有效性也应该是 “绝对”,“永恒”及“无附带条件的”。
也就是因为我们知道“理解理性”的重要性,使这些所谓“形而上学”的哲学问题比纯粹以“事实”来理解世界更为重要。换句话说,“形而上学”的哲学问题应该比事实问题更具有优先性,甚至被尊称为所有科学之母(Queen of the sciences),它的精神决定了所有科学所建立的知识之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文艺复兴期间会产生百花齐放,万家争鸣的现象;在那段时期人们热衷于学习,不断地推动教育,社会及政治在哲学理念层次上的改革,让我们一方面羡慕不已,同时也惭愧不已。。。
2.4.实证科学“喧宾夺主”,取“科学之母”而代之。。。
遗憾的是这种希望通过崭新的方法来获得普遍真理(哲学)的尝试,结果只在实证科学领域获得无可置疑的成就而使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而和实体科学密切相关的“形而上学”等课题探讨,不但没有发展成为统一和谐的知识,反而演变成为各种互不兼容的哲学体系。因此,对于普遍哲学是否存在(即整个文艺复兴运动的初衷)的信念也开始动摇;再加上有关“形而上学”研究的不断失败,及实证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迅速发展和成功,使得许多实证科学家变成“无哲学理念的专家”(un-philosophical expert)。而那些对哲学课题依然充满热诚的学者,则开始了对导致这些失败的真正原因展开了长期艰苦的探索。
2.5.欧洲科学所面临之危机
这种将将自然彻底数学化[2]的发展无可避免地导致了整个思考方向发生了奇特的变化。首先哲学演变(或退化)成为了研究“形而上学”课题的领域,而这也间接的改变了研究“理性”这个重要课题的意义和可能性。对于“形而上学”课题, 实证科学是抱着敬而远之态度的。
胡塞尔认为既然“理性”决定“实像”,那 “实像”和“理性”是无法分开的 (Can reason and that-which-is be separated, where reason, as knowing, determines what is?)。遗憾的是,这种统一的哲学观念已逐步的从内部开始瓦解,同时还滋生了另一种相对激进的改革;既普遍哲学和其方法所面对的问题竟然演变成哲学运动的主要动力;而同时现代科学也日益对其源自于哲学领域的这个历史事实感到彷徨和迷惑。当然这并不影响现代科学在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成就,但这个危机却动摇了它们真理的完整意义。由于这种统一的哲学观念是欧洲现代文明除旧立新(对抗中古世纪)的基石,那么这种统一的哲学观念面对危机也将意味着欧洲人文与文化的整体意义也将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危机。
对“形而上学”存疑,及对普遍哲学做为新人类的指标失去信心,也意味着对“理性”本身失去信心。但“理性”(reason) 赋予一切事物意义和价值,而这些意义和价值就是哲学里所指的“真理”/“真相”(truth),或相对应的“如是”(what is) 的概念。因此,对绝对(absolute)“理性”失去信心,也就是否定了世界本身的意义,历史的意义,人文的意义及人类“自由”的意义(具有能力获得他自身和同类之存在的理性意义)。如果人类失去这种信念,那也代表着他失去了对“自身”,即对他自己之“真实存在”失去信念。这种对“真实存在”的信念并非绝对性的,必须建立于对“理性”的信任。怀疑主义坚持认为只有那些能被经验的事物才能被证实,而不认同“理性”的存在,现存世界的意义或通过“理性”而存在的世界;直到他们的良知觉察到世界上最深刻的问题都是和事物及“理性”之间的那些千丝万缕的关系有关。
通过对现代哲学运动(从笛卡儿到当代)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全面的理解我们所面对的现状。当代真正具有意义的斗争是已经完全溃败的人文,和一息犹存的人文,这两者之间的斗争。对欧洲人文而言,就是怀疑主义哲学家和那些尚具生机的哲学家之间的斗争。但那些尚具生机的哲学家本身的存活也取决于他们本身正在努力寻找的真理和意义。也唯有通过这种努力,我们才有希望知道那些自古希腊哲学的诞生开始就深入欧洲人文的终极目的(telos)-即人类能通过哲学思考而逐步(但永无止境的)理解“理性”,真理和人类的真正自然面貌;而这种终极目的(telos)是否真的是人类实现生命圆满的途径,还是一切都纯粹只是历史和文明的巧合?
胡塞尔呼吁当代哲学家对面前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反思。他认为哲学家绝对不能放弃对哲学能建立普遍知识之可能性的信念,而这也是严肃认真的哲学家之使命。事实上,人类的一切成果都源自于人类对哲学课题的思索;换句话说,哲学也是人类的公仆(functionaries of mankind);如果人类的终极目的(telos)最终可以被实现的话,那唯一的途径也必然是通过哲学的思索,此外别无它法。作为哲学领域的继承人,胡塞尔认为当代哲学家必须回顾哲学的初衷和目的及历代哲学家世代相传的使命,当然当代哲学家也务必严厉的检讨这些哲学的目的和方法,筛选出哪些是终极,原始及真实的意图。
3. 何谓“对自然的数学化”?
3.1.“对自然数学化”的历史背景
在文艺复兴初期,古希腊的理念开始在欧洲重新崛起,并且引导着当时哲学运动的发展,而对普遍哲学的追求也演变成为所有学科背后的发展动力。但这些普遍哲学的理念和任务也随着一些杰出的古希腊科学(如欧几里得(Euclidean)的几何学,和其他古希腊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引入而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以伯拉图理念为依据,许多古希腊学者很早就已经把经验数字,度量单位,空间,点,线,面和面积等经验数据概念化,也能把几何学内的命题和论证概念化。而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更进一步提出了系统化及条理清晰的演绎推论理论,能够纯粹以理性及依据一些公理和原则而明确无误的推论出一些概念性课题的结果。但欧几里得的几何学,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法(Aristotelian syllogistics)和其他古希腊数学大都被其所需之前提所限制,而只能解决相对有限的课题。但几何学作为一个能把几何空间概念化的方法,其延伸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它能通过理论概念推论出任何可以在空间绘画出的几何图形。一切能够在几何空间里存在的图形都是既定;而我们通过概念,论述,推断,论证等方法,也只能逐步的“发现”早已经存在于真理内的事实。
从此人们史无前例的认识到通过科学可以理性地掌握到某些事物的无限性整体;而一个无限的世界似乎也能通过以理性构建的概念化世界来理解。如果这种方法能够无限地延伸,那么我们就能完整无误地掌握任何事物。因此这也就产生了认为一个普遍科学将能够全面无漏的掌握事实全部的这种观念。这种观念也把自然科学更新为数学化的自然科学 – 并把这方法态度普遍称之为伽利略科学。当“伽利略科学”开始迈向成功,那哲学理念也将开始式微。
对柏拉图主义学者而言, 实存物(real, 意指在时空意义下的实际存在事物)都有一个接近完美的观念模型;这让古希腊几何学有基础对实存物作初步的模拟工作。但从伽利略对自然数学化(mathematization of nature)开始,自然已在新数学的引导下被概念化;而演变成为“各种不同数学形态”(mathematical manifold)。
3.2.“对自然数学化”过程的第一阶段:纯粹几何学与模拟形状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经验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不管我们如何随意的把它们想象成任何抽象观念,它也将不会变成几何学里的可以在观念空间里绘画出的纯粹图形 – 即纯粹直线,纯粹平面,或任何纯粹图形里的变奏。因此任何实体的抽象观念也只能是尽可能模拟实体的真实情况。也许在某种实际情况之下,某种程度的模拟准确性也已经足够达到现实目的。但不同的实际情况对模拟的准确性要求也有不同。当科技不断的进步,我们模拟的能力在不断的提高(比如说能画到更完美的圆,更直的线等),而我们对模拟的准确性的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这种对“完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人们热衷地精益求精,最终产生了“极限形状”(limit-shapes),而人也变成了熟练的“几何学工匠”(这种现象在其它领域,如“时间”的概念上也有所体现),最终导致我们变成了纯粹几何学理论领域内的数学家。透过这种概念化和建构化的方法,我们可以创造一整套自足的纯几何学观念理论模式,可用于沟通和运作,同时也可延伸到其他领域里去。当这些观念理论模式被建立了以后,它们就完全独立于当时建立这些观念理论模式时的初衷,而能客观独立的存在及随时让后人所取用;因此它能在这些观念理论模式的运作范围内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通过这些观念理论模式,我们能够达到在经验实践中无法达到的精确度(exactness);而每一种几何形案例都能通过这些观念理论模式而获得和它精确无误,互相匹配的观念形状。反之,我们也能通过这些观念理论模式的不断组合而产生一切可以想象到的观念形状。
3.3.“对自然数学化”过程的第二阶段:度量方法的掌握
在现实生活中所能够经验到的形态都是由各种不同形状以连贯性的方式组合起来的,而这些形态千变万化,确实无法用一般语言向没有相同经验的他人非常精确的描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依赖度量方法 - 在我们尝试描述“建筑物”“山”,“河”等形态时,第一步是找出与它们类似的形状,然后下一步就描述它们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再以坐标来测定它的相对位置(距离,角度等等)等等,如此就能通过纯几何学观念理论模式及度量方法很好的了解经验世界里的形态。
3.4.“对自然数学化”过程的第三阶段:伽利略的物理学的基本观念 – 将自然视为一个数学化的宇宙
作为一个非常出色的数学家,伽利略掌握了当时最先进及普遍的几何学和度量学理论,而几何学和度量学理论也深深地影响了伽利略的思路。对伽利略而言,这一切理论都是理所当然的,而他也从不认为有需要去追问这些理论的来源,或质疑把这些理论作为普遍知识的一部分之有效性。很自然的伽利略最终把这种思路带入物理领域。
在最初的时候,一些相对简单的经验实体具有相对低的准确度要求,因此可以利用纯粹几何学来模拟。但当我们尝试把这种思路带入复杂的物理领域时,我们就开始面对运用性的问题。连伽利略本身也提到当我们在使用这种方法去尝试精确无误的理解世界时,我们也同时必须处理在经验世界里异常关键的主观视角问题。在某些情况之下,复杂的经验实体有时还反过来被要求降低其准确度要求,以勉强符合以几何学为基础的观念理论模式。
3.5.“对自然数学化”过程的第四阶段:自然科学“方程式化”及其问题
在把“自然世界数学化”的过程当中,人们开始通过一些假设把某些数学化的观念以某种关系联系起来,并尝试是否能够证实这些假设的有效性;如果成功的话,那么事实上我们就具有对某些符合特定条件的事情的结果作出准确的预先判断的能力/工具。因此自然科学界对这种研究方向充满着激情,并把精力集中在这些“方程式”和技术方法(自然科学方法,或自然的真实知识之方法)的开发上。我们不难想象一些人也因此被误导,误以为这些技术方法或方程式就是自然的真实本体。
3.6.“对自然数学化”过程的第五阶段:代数的运用
后来这些方程式和技术方法结合了代数的理念,而有了更广泛的用途和发展。然而“几何学的代数化”也造成了这些观念方法的“空洞化”(emptying of its meaning)。当我们把一些实际考虑的观念用代数来替代,那些议题就变成了纯粹的数字组合(numerical configurations)或代数结构(algebraic structures)。刚开始时人们还记得他们议题的原来意义,但后来这些更替就变成了有意识且主动的动作 – 从几何学转换成纯粹的数学分析。吊诡的是这些变化确切是因为几何学和代数蓬勃发展后的结果。无论如何,这也意味着我们已经能够利用纯粹的思维方式和虽空洞但却普遍有效的形式把来理解一般事物。通过这种方法逐渐地建立起各种互不矛盾的理论,最终我们将可构建到一个普遍全面(但多面性)的整体,而这可以视为“整体的世界”。
3.7.“对自然数学化”过程的第六阶段:因过于“技术化”而导致“数学化自然科学”的“空洞化”
当“数学化自然科学”逐渐演变成为纯粹的数学分析后,“技术性”问题也变成了研究的重点。学者对课题的研究变成了遵循某种既定规则的符号游戏,而原本赋予研究课题意义的初衷已被这种技术流程排除在外,因此也被排除在“多面性的整体的世界”的假设之外。
而在“技术层面”最受关注的就是“方程式”的发展。当物理学被数学化后,物理学发展的越快,就衍生更多更复杂的物理学方程式,最终导致许多物理学的研究都是在纯粹理论的范围内进行。在理论上被证实的假设,则等着由试验物理学家来进一步验证,但是新的物理理论假设却又在这基础上(即在理论上已被证实,但在试验却还未被证实的“真理”)被设定;如此发展下去。而试验物理学家也不断的以观念理论来引导他们的研究工作。结果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这些发展趋势带来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即一个以用数学创造的观念世界被物理学家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并替代了这个可以被经验且不断地被经验的真实世界。
胡塞尔其实并不反对这种将“自然科学数学化”及将研究方法“技术化”的方法,甚至认为它们都是有效而且是必需的。但是胡塞尔强调我们在运用这些方法时务必保持高度的自觉;时时刻刻提醒自己,避免在不知觉中忘掉了我们最初采取这种研究方法的原因和目的。同时我们也该避免堕入“不可置疑”的陷阱,必须不时地反省我们是否已不小心远离了我们的初衷。
3.8.“对自然数学化”过程的第七阶段:生活世界是已被自然科学遗忘的意义基础
当历代学者尝试反省这些问题时,很遗憾的他们并没有回到问题的最根源,即最初自然被我们观念化的初衷和过程。而这些最初的目的必然是为当时的生活世界 (life world) 所服务的。人活在这个世界,当然只能提出和这个世界有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他的理论(从简单的归纳推理到复杂的理论)也都只能运用在这个世界内。这看是无关紧要的评论实际上却极为重要,因为这个平凡的事实已被精确科学的潮流所淹没。不管我们的研究技术有多精湛,而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却如常依旧。一切的方法也都只是帮助延伸我们在日常生活已不断的在进行的归纳推理工作。所谓的数学和数学化科学,也即是从这个生活世界抓取一些它们认为能代表生活世界之理念,将之美名为“客观真实”的自然;而我们却把这些方法误读为真实的主体。实际上这些方法也是需要不断地被完善的。
4.结语
通过对历史的反省,胡塞尔总结出了当代哲学的现状/困境,并详细地分析了自然科学被数学化的背景和原因,以及这些发展和欧洲人文及科学所面临之危机之因果关系。为了从简,胡塞尔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伽利略为其论述的起点,从而逐步展开他对自然科学被数学化的讨论。当然伽利略并非,也不可能是自然科学被数学化的唯一因素,毕竟伽利略也继承/承载着许多先人的观点和历史包袱。同样的,胡塞尔也指出他对自然科学被数学化的探讨也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因为他本身也难免受到伽利略等人所塑造的自然科学观所影响。事实上我们对历史的反省就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 通过我们对现状的了解,我们可以尝试去理解历史事件所带来的影响;而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理解,又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现状。如此这般的不断向“真理”迈进,永不懈怠。
[1]德国学者Max Weber为了消解reason的绝对化和神秘化倾向,提出了rationality以替代reason概念 (王覃刚,理性: Reason 或 Rationality)
[2] 我将在下一节深入讨论“对自然数学化”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Monday, December 13, 2010
如实观本相,如实对自心 - 电影《魂断威尼斯》里对生命和人生的探索
《魂断威尼斯》是一部相对抽象及充满隐喻的电影作品。如果要真正的理解幕后巨匠的巧心细作,就必须对原本已经非常简单剧情做更进一步的模糊化和概念化,把整个故事背景抽象地视为“一条不断地在流逝的生命长河”;而剧中各角色的遭遇和互动则可视为人沉沦在这条“生命长河”中的各种情感和反思之体现,或各种理念及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以及最终因对生命之无法掌控而感到的万般无奈与遗憾。换句话说,《魂断威尼斯》就像是一部影像化的生命哲学作品,和Octavio Pza 在The Double Flame里所提到的“情欲就是诗意化的躯体,诗歌就是情欲化的语言”,略有相似之处。
《魂断威尼斯》所探讨的哲学课题就是生命的本质及人生的困惑。电影开始不久,导演就通过德国作曲家奥森巴哈(Gustav von Aschenbach)对着沙漏的一段自白,开诚布公的道出电影的主题“我记得我父亲的房子里也曾经有过一个这样的沙漏。沙子所流过的缝隙是那么的细小,在一开始时感觉到沙漏的上层似乎没有任何变化。而在我们眼里,沙子似乎是在最后的时刻瞬间流失,但到那个关键时刻,再去思索已经没有意义了。。。”
诚然,生命就有如沙漏,从倒数计时开始,生命就不断的漫漫流失,直到油尽灯枯的那一刻而止。世人因不了解死亡,故往往害怕死亡,也常选择逃避面对死亡。在生命初期和盛期,世人被世俗万象万物缠身,也常乐得暂时忘却生命有尽头这个永恒不变的事实。但世人难免偶尔会有和死亡亲密接触的机会(亲友过世,目睹死亡,死里逃生,大病一场,年逾古稀等等),迫使世人不得不严肃的正视死亡,面对死亡。
在严肃的正视及面对死亡时,世人必定会深切的体会到死亡的三个特性,即死亡的“必然性”,“无常性”和“个人性/无可替代性”;而生命的脆弱及人生的意义等等严肃问题也必然会应然而生。既然死亡是“个人”/“无可替代”的(既世人最终必需亲自面对“自己脆弱的生命”这个残酷的事实),那么生命和人生的意义也必然是“个人”/“无可替代”的(既世人最终必需自我评价或亲自解读“自己人生的意义”这个终极问题)。因此任何“自欺欺人”,“曲意逢迎” “随波逐流”等等违背自我本性和价值观的生活方式,在面对“个人”/“无可替代”的死亡时就显得异常荒谬可笑。因此,无时无刻以诚待己及尽心尽力地去实现自我就是坦然面对死亡的最好方法。而事实上,对死亡问题有过深思熟虑且具有深度安全感的人,往往在以诚待己及实现自我方面会表现得更为执著及义无反顾;反之,则容易陷入虚实之间(外界的期望和内心的真实需求等等)而开始不断挣扎纠缠,举棋不定,投鼠忌器,最终虚度人生。
在《魂断威尼斯》这部电影里,德国作曲家奥森巴哈被描述为一个温文有礼,品味高尚的绅士,即一个在文化层面上已经高度“进化”的世人。在事业上他崇尚理性(坚持理智和智慧是创作优秀音乐的基础),在私生活上他克己复礼,努力遵循世俗规范(奥森巴哈有同性恋倾向但却结婚生女,组织“美好”家庭)。但这一切“成就”似乎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奥森巴哈在违背其“本性”下费尽心力所堆砌出来的假象。在其人生低潮时,奥森巴哈在失败与死亡(其后期音乐创作旅途上的挫折与家庭的不幸)的阴影笼罩之下只身前往威尼斯度假,但却被他在无意中邂逅的美少年(达秋,Tadzio)之惊艳所深深折服,而激发起潜伏在其内心多年的挣扎。当然这一切都只是隐藏在奥森巴哈自己内心深处的天人之战;对美少年达秋而言,奥森巴哈充其量也就只是一个行径古怪的陌生中年人罢了。
在经历过失败和死亡的洗礼后,在威尼斯度假的奥森巴哈究竟会选择继续过其理性规范的生活(即一个在文化层面上高度“进化”的人的“理所当然”选择),或选择诚实的面对自己的真实本性(接受自己做为“人”这种生物所与生俱来的七情六欲,包括他的同性恋倾向),并在有生之年里努力的活出自我呢?其实以我之见,奥森巴哈一生似乎都纠缠在这个心结上,终日徘徊不定,犹豫不决,痛苦不堪;而“威尼斯事件”只是这种内心挣扎的集中表现和无限放大而已。
奥森巴哈对美少年达秋的情感投射(或“爱”)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对此我们可以尝试借用古希腊文中各种不同的“爱”的来解读。首先,奥森巴哈作为一个非常有成就的艺术家,确实被美少年达秋如古希腊雕像般纯洁无瑕的美所深深着迷;从这个层面来看,奥森巴哈把美少年达秋看成了是“真善美”和“智慧”的体现,因此对他产生了友善且高尚的愛(Philia; Philosophia / Love of Wisdom)。其次,奥森巴哈内心里也隐藏和压抑着颇为强烈的同性恋倾向,而美少年达秋那种让他难于抗拒的色相也激发起他对美少年达秋产生肉体和性欲上的爱(Eros)。此外,已达垂暮之年的奥森巴哈也在美少年达秋身上感受到强烈的青春气息,让已经失去青春,年老色衰的奥森巴哈纯纯的爱上(Agape)少年达秋旺盛的生命力。当然奥森巴哈也明确知道他不可能(事实上)也不应该(道德上)和美少年达秋有任何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只希望能近距离的欣赏他,保护他,或如父亲一般的关爱(Storge)他,让他不受任何伤害(包括后来在威尼斯爆发的霍乱)。
换句话说,奥森巴哈在美少年达秋身上看到了他穷其一生想求但求不得,或不敢求,或将要失去,或已经失去的一切,即“真善美”,“智慧”,“性欲”,“青春”和“亲情/关爱”等等。可恨的是生命,时间和青春流逝得那么的悄然和从容自在,而死亡却来的如此突然,咄咄逼人和让人无处可逃(通过威尼斯爆发的霍乱事件来隐喻死亡的特性)。奥森巴哈也曾经千方百计地想要留住这一切(如在理发院化妆染发;冒昧的通知美少年达秋的家人有关威尼斯爆发的霍乱的消息,要求他们赶紧离开威尼斯;在威尼斯曲折幽深的小巷里紧跟随着美少年达秋,但最终累倒在地上放声哭笑生命的荒谬性等等 。。。), 但毕竟生命只有一次,青春也不会从来;等到沙漏上层的沙子完全流失时,奥森巴哈也和曾经在世上掠过的亿万个面孔一般,从此烟消云散。
《魂断威尼斯》所探讨的哲学课题就是生命的本质及人生的困惑。电影开始不久,导演就通过德国作曲家奥森巴哈(Gustav von Aschenbach)对着沙漏的一段自白,开诚布公的道出电影的主题“我记得我父亲的房子里也曾经有过一个这样的沙漏。沙子所流过的缝隙是那么的细小,在一开始时感觉到沙漏的上层似乎没有任何变化。而在我们眼里,沙子似乎是在最后的时刻瞬间流失,但到那个关键时刻,再去思索已经没有意义了。。。”
诚然,生命就有如沙漏,从倒数计时开始,生命就不断的漫漫流失,直到油尽灯枯的那一刻而止。世人因不了解死亡,故往往害怕死亡,也常选择逃避面对死亡。在生命初期和盛期,世人被世俗万象万物缠身,也常乐得暂时忘却生命有尽头这个永恒不变的事实。但世人难免偶尔会有和死亡亲密接触的机会(亲友过世,目睹死亡,死里逃生,大病一场,年逾古稀等等),迫使世人不得不严肃的正视死亡,面对死亡。
在严肃的正视及面对死亡时,世人必定会深切的体会到死亡的三个特性,即死亡的“必然性”,“无常性”和“个人性/无可替代性”;而生命的脆弱及人生的意义等等严肃问题也必然会应然而生。既然死亡是“个人”/“无可替代”的(既世人最终必需亲自面对“自己脆弱的生命”这个残酷的事实),那么生命和人生的意义也必然是“个人”/“无可替代”的(既世人最终必需自我评价或亲自解读“自己人生的意义”这个终极问题)。因此任何“自欺欺人”,“曲意逢迎” “随波逐流”等等违背自我本性和价值观的生活方式,在面对“个人”/“无可替代”的死亡时就显得异常荒谬可笑。因此,无时无刻以诚待己及尽心尽力地去实现自我就是坦然面对死亡的最好方法。而事实上,对死亡问题有过深思熟虑且具有深度安全感的人,往往在以诚待己及实现自我方面会表现得更为执著及义无反顾;反之,则容易陷入虚实之间(外界的期望和内心的真实需求等等)而开始不断挣扎纠缠,举棋不定,投鼠忌器,最终虚度人生。
在《魂断威尼斯》这部电影里,德国作曲家奥森巴哈被描述为一个温文有礼,品味高尚的绅士,即一个在文化层面上已经高度“进化”的世人。在事业上他崇尚理性(坚持理智和智慧是创作优秀音乐的基础),在私生活上他克己复礼,努力遵循世俗规范(奥森巴哈有同性恋倾向但却结婚生女,组织“美好”家庭)。但这一切“成就”似乎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奥森巴哈在违背其“本性”下费尽心力所堆砌出来的假象。在其人生低潮时,奥森巴哈在失败与死亡(其后期音乐创作旅途上的挫折与家庭的不幸)的阴影笼罩之下只身前往威尼斯度假,但却被他在无意中邂逅的美少年(达秋,Tadzio)之惊艳所深深折服,而激发起潜伏在其内心多年的挣扎。当然这一切都只是隐藏在奥森巴哈自己内心深处的天人之战;对美少年达秋而言,奥森巴哈充其量也就只是一个行径古怪的陌生中年人罢了。
在经历过失败和死亡的洗礼后,在威尼斯度假的奥森巴哈究竟会选择继续过其理性规范的生活(即一个在文化层面上高度“进化”的人的“理所当然”选择),或选择诚实的面对自己的真实本性(接受自己做为“人”这种生物所与生俱来的七情六欲,包括他的同性恋倾向),并在有生之年里努力的活出自我呢?其实以我之见,奥森巴哈一生似乎都纠缠在这个心结上,终日徘徊不定,犹豫不决,痛苦不堪;而“威尼斯事件”只是这种内心挣扎的集中表现和无限放大而已。
奥森巴哈对美少年达秋的情感投射(或“爱”)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对此我们可以尝试借用古希腊文中各种不同的“爱”的来解读。首先,奥森巴哈作为一个非常有成就的艺术家,确实被美少年达秋如古希腊雕像般纯洁无瑕的美所深深着迷;从这个层面来看,奥森巴哈把美少年达秋看成了是“真善美”和“智慧”的体现,因此对他产生了友善且高尚的愛(Philia; Philosophia / Love of Wisdom)。其次,奥森巴哈内心里也隐藏和压抑着颇为强烈的同性恋倾向,而美少年达秋那种让他难于抗拒的色相也激发起他对美少年达秋产生肉体和性欲上的爱(Eros)。此外,已达垂暮之年的奥森巴哈也在美少年达秋身上感受到强烈的青春气息,让已经失去青春,年老色衰的奥森巴哈纯纯的爱上(Agape)少年达秋旺盛的生命力。当然奥森巴哈也明确知道他不可能(事实上)也不应该(道德上)和美少年达秋有任何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只希望能近距离的欣赏他,保护他,或如父亲一般的关爱(Storge)他,让他不受任何伤害(包括后来在威尼斯爆发的霍乱)。
换句话说,奥森巴哈在美少年达秋身上看到了他穷其一生想求但求不得,或不敢求,或将要失去,或已经失去的一切,即“真善美”,“智慧”,“性欲”,“青春”和“亲情/关爱”等等。可恨的是生命,时间和青春流逝得那么的悄然和从容自在,而死亡却来的如此突然,咄咄逼人和让人无处可逃(通过威尼斯爆发的霍乱事件来隐喻死亡的特性)。奥森巴哈也曾经千方百计地想要留住这一切(如在理发院化妆染发;冒昧的通知美少年达秋的家人有关威尼斯爆发的霍乱的消息,要求他们赶紧离开威尼斯;在威尼斯曲折幽深的小巷里紧跟随着美少年达秋,但最终累倒在地上放声哭笑生命的荒谬性等等 。。。), 但毕竟生命只有一次,青春也不会从来;等到沙漏上层的沙子完全流失时,奥森巴哈也和曾经在世上掠过的亿万个面孔一般,从此烟消云散。
Thursday, October 14, 2010
胡塞爾與現象學 II
根據J.N. Mohanty的分析, 胡塞爾的思想發展基本上可以分為Halle時期, Gottingen時期, Freiburg授課時期及 Freiburg退休時期(Mohanty, 47);而其中最具創造性的是在Gottingen時期 (1900-1916),尤其是1905-1910年間(Mohanty, 57)。在遷到Gottingen之前,胡塞爾已經逐漸建立了純粹邏輯的理論(Mohanty, 53),並在1990-1991年發表了他學術生涯中最具突破性的代表作之一:《邏輯研究》第一卷和第二卷。
《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 的整體主旨是以回歸到本體在進行邏輯思考過程中的意識活動之體驗(Lived experience)來闡明“邏輯”的純粹概念 (pure idea of logic) (Edmund,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14)。胡塞爾指出這種體驗在每一次的思考中都會產生,但思考的本體卻往往只留意其正在不斷思索中的想法和觀點,而不易覺察到這種體驗本身的存在。為了能更好的掌握這種思考體驗,胡塞爾提出通過對思考體驗的隨後反思 (subsequent reflection),然後用忠實可靠的描述性概念 (descriptive concepts) 把它確定下來, 進而去理解本體在進行這種邏輯思考體驗中如何構成(forming)各種思想結構/構成物 (mentally produced formation)。
在《邏輯研究》第一卷《邏輯研究學導引》裡,胡塞爾首先嚴厲批判了當時主張邏輯規律是心理構成物的心理主義觀點;胡塞爾提出以自然科學為導向的心理學(natural-scientifically oriented psychology)如何錯誤地把心理活動和物理自然現象類比;因為各類意識活動的互動組合方式,和物理自然界裡的因果規律其實有著天淵之別(Edmund,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26)。胡塞爾在《邏輯研究》裡嘗試把思考活動當中的心理因素(psychological ingredients)和邏輯概念(logical concepts)本身剝離開來,以便能更純粹的掌握邏輯思考的感知結構(sense-forms)。胡塞爾認為本體進行確當邏輯思考後所達到的結論之有效性,應該是不受本體在進行確當邏輯思考時的心理因素所影響的(Edmund,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14)。為了進一步闡清以上論述,胡塞爾提出了觀念客體/對象(Ideal objects) 和 實存客體/對象(real objects)這兩種不同的客體/對象概念;並說明觀念客體雖非存在于真實世界,但在思維判斷領域裡具有和實存客體一樣的功能。而心理活動(Psychic acts)則屬于真實存在的實存客體範疇。觀念客體所表述的意義不受實存客體(包括主體的心理活動 (Psychic acts) 和體驗 (lived experience) ) 的影響,也不限制于主體和實存世界(real world);既觀念客體(ideal objects)具有意義單元性(unities of significance)。而胡塞爾在《邏輯研究》第一卷裡對心理主義強而有力的批評,也直接導致心理主義論說從此在學術界一蹶不振。
除外,胡塞爾在《邏輯研究》裡還進一步說明觀念客體雖然別于實存世界現象,而純粹觀念客體上的真理(Purely ideal truths)也未必一定真實的存在于實存世界;但它卻隱含著某種在觀念上可以想象到的某些可能存在的實存現象。而每一個觀念客體都可以延伸出一個能夠放之天下皆準,普遍有效的特例。觀念客體也可以涉及其它觀念客體;比如說“論點 / 主張 (proposition)”(一種理念客體) 可以是針對某種實存客體,也可以是針對另一個“論點 / 主張 (proposition)”( 既另一種觀念客體)。基于以上種種特性,胡塞爾得出的一個結論是,觀念客體本身足于形成完整自足的理論領域,可統稱之為先驗科學(priori sciences)。(Edmund,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15-17)。
《邏輯研究》裡的另一個重要的論述是某些觀念客體的客觀存在性。胡塞爾通過對心理體驗作描述性研究 (Descriptive investigation) 後發現,邏輯,數學等等各種觀念客體實際上是客觀存在的。用胡塞爾的說法,即這些觀念客體會在“適當的時機” (when the occasion arises),通過本體自身的體驗或在本體思路組建的過程中逐漸地呈現為本體的“主觀構成物” (subjectively produced formations);這也就是為什麼觀念客體不斷的被誤解為“心理產物”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而事實是如果個別的主體進行類似的“心理活動”,他們也將不約而同的獲到同樣的“主觀構成物”(即某種邏輯和數學規律的結論),而這就是這些理念客體客觀存在的明證(Edmund,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18)。胡塞爾嘗試在《邏輯研究》裡分析這些理念客體和其相關聯的的心理體驗(psychic lived experience)之間的互動關系及該種心理體驗的真實面貌,以了解為什麼某種心理體驗能夠讓其主體確實地意識到某些觀念客體的存在?這種全新的研究方法打開了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而所有以往被認為是屬于“內在生活”的領域都有可能通過這種方法來進行符合嚴謹科學要求的研究工作。基于這種研究方法的特性,胡塞爾在《邏輯研究》裡把它稱之為 描述心理學 (descriptive psychology);但在後來的著作裡胡塞爾則選用了“現象學”這個名詞來代表這種嶄新的研究方法(Edmund,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18-19)。
胡塞爾在《邏輯研究》裡也有對現象學中的“反思”之特征進行更詳細的闡述。首先,胡塞爾強調現象學中所指的“反思”活動是完全直觀,而非基于任何理論或假設憑空想象的。現象學要求主體對某種“意識”的第一印象如實地描述下來。而所需要描述的不單單只是把“所見”(seen)表達出來,同時也要把“所見”在我們的直觀當中展示開來的那一刻(it moments to be unfolded)的每一個步驟和環節,做盡可能詳盡的描述。但胡塞爾也強調“反思”其實是一種多層次及具有相當深度的內在活動,往往在穿過最表層後就日益窒礙難行,因此需要巨大的毅力以漸進式的方法才能逐步實現。(Edmund,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20-21)。
在對“意識活動”的研究方面,胡塞爾的導師Brentano提供了極其關鍵的理論基礎。Brentano 認為所有有關邏輯,知識論,倫理等領域的改革,必須基于對內在所經驗到的意識活動之描述性資料的有效分析。他從內在經驗中發現“意向性”(intentionality) 是心靈體驗的一種基本特征。比如說“愛”的體驗有“被愛”的對象,“恨”的體驗有“被恨”的對象等等(Edmund,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23)。胡塞爾在《邏輯研究》裡也進一步發展“意向性”這套思路.
胡塞爾在《邏輯研究》裡還提出了另一個現象學的關鍵的理論,即客觀理念客體(如某種數學原理)通過個別主體自身的體驗逐漸形成主觀構成物,而實際上這些個別主體所經歷過的體驗(先決條件),並非偶然形成或因人而異,而是必然且具有普遍一致性的(Edmund,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26)。胡塞爾進而推論出這些和客觀理念客體相關的體驗(Lived experience),如數學推論之體驗(mathematical Lived experience),也具有客觀存在性及先驗性。因此數學可稱為先驗科學或本質科學(Science of essence) 。以此為基礎,胡塞爾再逐步推論出其它類別的先驗科學,以及建立起一整套先驗科學的知識論(Theory of knowledge)的可能性及必要性,進而引申出先驗現象學(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這個關鍵理論。(Edmund,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32)。
無疑《邏輯研究》是真正開展現象學領域的一個最重要作品。胡塞爾以此為起點,開始了近15年 (1900-1916) 的高產及創新期。在這期間,胡塞爾通過《邏輯研究》第二卷的修訂本進一步澄清現象學和傳統意義的描述心理學的根本區別;並于1908年在Gottingen有關“意義理論” (Theory of meanings)的講座裡第一次公開提出意向行(noetic)意向象(noematic)的概念,為他在1905/1906年(在他于Seefeld 寫的手稿,現稱之為“Seefelder Blatter”)所提出的現象學還原法(methodological idea of a phenomenology reduction)提供了實踐的理論基礎(Mohanty, 57)。
不久之後,胡塞爾在1911年發表了一篇名為《哲學是一門嚴格的學問》的文章(收錄在《現象學和哲學危機》一書)。在文中胡塞爾提出了哲學應該是所有學科中最根本及最嚴謹學問的主張。他認為當代主流哲學思想大多過于抽象及主觀,沒有真正嚴謹科學意義上的哲學(Edmund, Crisis of Philosophy, 74)。于是胡塞爾呼籲哲學界應該徹底回歸到“追根究底”的研究精神,從新為哲學建立起一套符合科學嚴謹標準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框架。胡塞爾在文中花了相當長的篇幅嚴厲批評用自然科學的思路來研究哲學課題的普遍謬誤,並強調現象學方法不單只是更本質的研究方法,也是建立知識理論和確當的心理學的正確途徑(Edmund, Crisis of Philosophy, 121-122)。隨後胡塞爾又在文中詳盡的反駁了歷史相對論和世界觀哲學對建立普遍科學知識之可能性的質疑;胡塞爾認為雖然本體的認知深受歷史和世界觀的影響,但並非沒有規律可循;只要我們能夠從本質(essence)上下功夫,是有可能逐步的建立客觀知識論的。
在1913年胡塞爾出版的了另一部具有突破性的重要作品《觀念》第一卷(Ideas I), 第一次系統性的介紹了現象學還原法(reduction),為現象學的整體發展提供了較完整的理論基礎。J.N. Mohanty(Mohanty, 63)認為胡塞爾在Gottingen時期之後所發表的論說,包括後期的成熟作品如《笛卡兒式的沉思》及《歐洲科學的危機和超越現象學》,嚴格上來說大多是Gottingen時期思想的實踐,深化和延伸,與胡塞爾在Gottingen時期的思想成就相比,原創性似乎已經略為遜色。
References
1. Mohanty, J.N. “The development of Husserl’s thought”, 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usserl, pp. 45-78
2. Edmund, Husserl, “Task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Eng. Trans. J. Scanlon, pp. 1977, pp. 14-33
3. Edmund, Husserl, “Philosophy as Rigorous Science”, in. Phenomenology and the Crisis of Philosophy, Eng. Trans. Q. Lauer, 1965, pp. 71-147.
4. Edmund, Husserl, Cartesian Meditatiions, I-II, Eng. Trans. D. Cairns, 1960, pp. 1-55
《邏輯研究》(Logical Investigation) 的整體主旨是以回歸到本體在進行邏輯思考過程中的意識活動之體驗(Lived experience)來闡明“邏輯”的純粹概念 (pure idea of logic) (Edmund,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14)。胡塞爾指出這種體驗在每一次的思考中都會產生,但思考的本體卻往往只留意其正在不斷思索中的想法和觀點,而不易覺察到這種體驗本身的存在。為了能更好的掌握這種思考體驗,胡塞爾提出通過對思考體驗的隨後反思 (subsequent reflection),然後用忠實可靠的描述性概念 (descriptive concepts) 把它確定下來, 進而去理解本體在進行這種邏輯思考體驗中如何構成(forming)各種思想結構/構成物 (mentally produced formation)。
在《邏輯研究》第一卷《邏輯研究學導引》裡,胡塞爾首先嚴厲批判了當時主張邏輯規律是心理構成物的心理主義觀點;胡塞爾提出以自然科學為導向的心理學(natural-scientifically oriented psychology)如何錯誤地把心理活動和物理自然現象類比;因為各類意識活動的互動組合方式,和物理自然界裡的因果規律其實有著天淵之別(Edmund,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26)。胡塞爾在《邏輯研究》裡嘗試把思考活動當中的心理因素(psychological ingredients)和邏輯概念(logical concepts)本身剝離開來,以便能更純粹的掌握邏輯思考的感知結構(sense-forms)。胡塞爾認為本體進行確當邏輯思考後所達到的結論之有效性,應該是不受本體在進行確當邏輯思考時的心理因素所影響的(Edmund,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14)。為了進一步闡清以上論述,胡塞爾提出了觀念客體/對象(Ideal objects) 和 實存客體/對象(real objects)這兩種不同的客體/對象概念;並說明觀念客體雖非存在于真實世界,但在思維判斷領域裡具有和實存客體一樣的功能。而心理活動(Psychic acts)則屬于真實存在的實存客體範疇。觀念客體所表述的意義不受實存客體(包括主體的心理活動 (Psychic acts) 和體驗 (lived experience) ) 的影響,也不限制于主體和實存世界(real world);既觀念客體(ideal objects)具有意義單元性(unities of significance)。而胡塞爾在《邏輯研究》第一卷裡對心理主義強而有力的批評,也直接導致心理主義論說從此在學術界一蹶不振。
除外,胡塞爾在《邏輯研究》裡還進一步說明觀念客體雖然別于實存世界現象,而純粹觀念客體上的真理(Purely ideal truths)也未必一定真實的存在于實存世界;但它卻隱含著某種在觀念上可以想象到的某些可能存在的實存現象。而每一個觀念客體都可以延伸出一個能夠放之天下皆準,普遍有效的特例。觀念客體也可以涉及其它觀念客體;比如說“論點 / 主張 (proposition)”(一種理念客體) 可以是針對某種實存客體,也可以是針對另一個“論點 / 主張 (proposition)”( 既另一種觀念客體)。基于以上種種特性,胡塞爾得出的一個結論是,觀念客體本身足于形成完整自足的理論領域,可統稱之為先驗科學(priori sciences)。(Edmund,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15-17)。
《邏輯研究》裡的另一個重要的論述是某些觀念客體的客觀存在性。胡塞爾通過對心理體驗作描述性研究 (Descriptive investigation) 後發現,邏輯,數學等等各種觀念客體實際上是客觀存在的。用胡塞爾的說法,即這些觀念客體會在“適當的時機” (when the occasion arises),通過本體自身的體驗或在本體思路組建的過程中逐漸地呈現為本體的“主觀構成物” (subjectively produced formations);這也就是為什麼觀念客體不斷的被誤解為“心理產物”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而事實是如果個別的主體進行類似的“心理活動”,他們也將不約而同的獲到同樣的“主觀構成物”(即某種邏輯和數學規律的結論),而這就是這些理念客體客觀存在的明證(Edmund,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18)。胡塞爾嘗試在《邏輯研究》裡分析這些理念客體和其相關聯的的心理體驗(psychic lived experience)之間的互動關系及該種心理體驗的真實面貌,以了解為什麼某種心理體驗能夠讓其主體確實地意識到某些觀念客體的存在?這種全新的研究方法打開了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而所有以往被認為是屬于“內在生活”的領域都有可能通過這種方法來進行符合嚴謹科學要求的研究工作。基于這種研究方法的特性,胡塞爾在《邏輯研究》裡把它稱之為 描述心理學 (descriptive psychology);但在後來的著作裡胡塞爾則選用了“現象學”這個名詞來代表這種嶄新的研究方法(Edmund,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18-19)。
胡塞爾在《邏輯研究》裡也有對現象學中的“反思”之特征進行更詳細的闡述。首先,胡塞爾強調現象學中所指的“反思”活動是完全直觀,而非基于任何理論或假設憑空想象的。現象學要求主體對某種“意識”的第一印象如實地描述下來。而所需要描述的不單單只是把“所見”(seen)表達出來,同時也要把“所見”在我們的直觀當中展示開來的那一刻(it moments to be unfolded)的每一個步驟和環節,做盡可能詳盡的描述。但胡塞爾也強調“反思”其實是一種多層次及具有相當深度的內在活動,往往在穿過最表層後就日益窒礙難行,因此需要巨大的毅力以漸進式的方法才能逐步實現。(Edmund,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20-21)。
在對“意識活動”的研究方面,胡塞爾的導師Brentano提供了極其關鍵的理論基礎。Brentano 認為所有有關邏輯,知識論,倫理等領域的改革,必須基于對內在所經驗到的意識活動之描述性資料的有效分析。他從內在經驗中發現“意向性”(intentionality) 是心靈體驗的一種基本特征。比如說“愛”的體驗有“被愛”的對象,“恨”的體驗有“被恨”的對象等等(Edmund,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23)。胡塞爾在《邏輯研究》裡也進一步發展“意向性”這套思路.
胡塞爾在《邏輯研究》裡還提出了另一個現象學的關鍵的理論,即客觀理念客體(如某種數學原理)通過個別主體自身的體驗逐漸形成主觀構成物,而實際上這些個別主體所經歷過的體驗(先決條件),並非偶然形成或因人而異,而是必然且具有普遍一致性的(Edmund,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26)。胡塞爾進而推論出這些和客觀理念客體相關的體驗(Lived experience),如數學推論之體驗(mathematical Lived experience),也具有客觀存在性及先驗性。因此數學可稱為先驗科學或本質科學(Science of essence) 。以此為基礎,胡塞爾再逐步推論出其它類別的先驗科學,以及建立起一整套先驗科學的知識論(Theory of knowledge)的可能性及必要性,進而引申出先驗現象學(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這個關鍵理論。(Edmund,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32)。
無疑《邏輯研究》是真正開展現象學領域的一個最重要作品。胡塞爾以此為起點,開始了近15年 (1900-1916) 的高產及創新期。在這期間,胡塞爾通過《邏輯研究》第二卷的修訂本進一步澄清現象學和傳統意義的描述心理學的根本區別;並于1908年在Gottingen有關“意義理論” (Theory of meanings)的講座裡第一次公開提出意向行(noetic)意向象(noematic)的概念,為他在1905/1906年(在他于Seefeld 寫的手稿,現稱之為“Seefelder Blatter”)所提出的現象學還原法(methodological idea of a phenomenology reduction)提供了實踐的理論基礎(Mohanty, 57)。
不久之後,胡塞爾在1911年發表了一篇名為《哲學是一門嚴格的學問》的文章(收錄在《現象學和哲學危機》一書)。在文中胡塞爾提出了哲學應該是所有學科中最根本及最嚴謹學問的主張。他認為當代主流哲學思想大多過于抽象及主觀,沒有真正嚴謹科學意義上的哲學(Edmund, Crisis of Philosophy, 74)。于是胡塞爾呼籲哲學界應該徹底回歸到“追根究底”的研究精神,從新為哲學建立起一套符合科學嚴謹標準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框架。胡塞爾在文中花了相當長的篇幅嚴厲批評用自然科學的思路來研究哲學課題的普遍謬誤,並強調現象學方法不單只是更本質的研究方法,也是建立知識理論和確當的心理學的正確途徑(Edmund, Crisis of Philosophy, 121-122)。隨後胡塞爾又在文中詳盡的反駁了歷史相對論和世界觀哲學對建立普遍科學知識之可能性的質疑;胡塞爾認為雖然本體的認知深受歷史和世界觀的影響,但並非沒有規律可循;只要我們能夠從本質(essence)上下功夫,是有可能逐步的建立客觀知識論的。
在1913年胡塞爾出版的了另一部具有突破性的重要作品《觀念》第一卷(Ideas I), 第一次系統性的介紹了現象學還原法(reduction),為現象學的整體發展提供了較完整的理論基礎。J.N. Mohanty(Mohanty, 63)認為胡塞爾在Gottingen時期之後所發表的論說,包括後期的成熟作品如《笛卡兒式的沉思》及《歐洲科學的危機和超越現象學》,嚴格上來說大多是Gottingen時期思想的實踐,深化和延伸,與胡塞爾在Gottingen時期的思想成就相比,原創性似乎已經略為遜色。
References
1. Mohanty, J.N. “The development of Husserl’s thought”, 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usserl, pp. 45-78
2. Edmund, Husserl, “Task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Eng. Trans. J. Scanlon, pp. 1977, pp. 14-33
3. Edmund, Husserl, “Philosophy as Rigorous Science”, in. Phenomenology and the Crisis of Philosophy, Eng. Trans. Q. Lauer, 1965, pp. 71-147.
4. Edmund, Husserl, Cartesian Meditatiions, I-II, Eng. Trans. D. Cairns, 1960, pp. 1-55
Tuesday, October 05, 2010
胡塞爾和現象學
胡塞爾成長于動蕩多變的19世紀中期歐洲大陸。在前後一百多年間,歐洲社會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不但瓦解了法國的絕對君主封建制度,更引發起歐洲大陸一連串的自由民主改革,世俗主義和愛國主義運動。19世紀中期,電氣,新材料,通訊等科技的迅速發展帶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西歐各國的經濟蓬勃發展,而各國內部的社會矛盾及之間的政治經濟利益衝突也日益加劇,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胡塞爾就是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之下,重新思索“哲學”這擁有為全體人類建立最純粹和絕對知識的使命的這樣一門學問,该如何才能更客觀科學及全面的完成它的任務。
胡塞爾認為哲學這門理應是所有學科中最嚴謹的學問,實際上却遠遠不夠嚴謹客觀;绝大部份哲學論述都流于抽象觀念/模式的建立和主觀意見的表達。這種主觀哲學論述不但無法為人類建立真實可靠的知識,也無法說明19世紀洲歐洲大陸所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的巨大變化;而當時已經衰落的黑格爾系統哲學就是這種論說的一個典型例子。除外,其它當代的主流哲學則有“過度依賴自然科學或科學經驗來解讀人文社會現象而忽略了人類豐富的本來面貌”(如實證論,新康德主義)及“過度強調人文社會現象的歷史性而不能提出能夠依據的普遍真理”(如世界觀哲學)等等不足之處。
于是胡塞爾提出必須為哲學從新建立起一個符合科學嚴謹標準的研究方法及理論框架。而其起點就是把哲學思考重新回歸到蘇格拉底,柏拉圖,康德,和笛卡兒等所倡導及遵循的終極哲學精神,也既是對一切事物不做出任何假設,追根究底,讓哲學思考“回到事物/事情/事態本身去/ Zu den Sachen Selbst!”。既然一切有關人類的課題都起源于人的思想活動,那了解這些課題的最基本/根本的途徑就是从人的意識活動現象着手;也就是說回到人最底層的認知經驗去考察,嘗試去了解和闡述人的意識和意識經驗的特征與結構。如果我們能據此掌握人的意識活動最根本的原則和規律,那就能夠為我們提供最根本確當的思考組件,以此為基礎而逐漸建立起穩固清晰,真實無誤的知識。胡塞爾把這一套理論,方法和思維態度總稱之為“現象學”,認為其符合科學嚴格性的要求,因此能把哲學提升為一門真正嚴謹的學問。
根據胡塞爾的定義,現象學是一門研究意識經驗本質的科學。現象學專注于對意識的描述及結構分析,而不討論意識的因果來源究竟是來自大腦內部活動或其它地方。胡塞爾以腦力活動的單元和瞬間片斷為基礎,建立了一套“意識的基本結構”理論。胡塞爾認為意識的其中一項基本特征就是其意向性/指向性,也就是說“意識” 其實就是“對”某個意識對象產生某種意識。人通過對自己的意識現象的反思,就能觀察到这種意向性/指向性的客觀存在,盡管“意識對象”本身是否客觀存在並不重要。因此現象學家能夠把這種研究方法運用在實物,虛物,想象物,印象甚至回憶等一切事物上。通過還原法把一切事物還原到該事物在人的直覺中所體驗到的純粹意識經驗現象,即事物的本原樣態,以此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原始起點。
現象學作為一種思維態度和哲學方法確實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它所提供的理論框架為日後的哲學研究開展了一個全新的局面,並把“哲學是一科真正符合科學嚴格要求的嚴謹學問”這個理想,發展成為一個可以逐漸達到的長遠目標。而在胡塞爾的影響下,許多傑出的西方哲學家(如海德格,沙特, 梅格龐蒂,呂格爾等)也開始回歸/進入到研究“事物的本原樣態”這個領域,對存在主義,解釋學,後結構主義, 解構主義等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
胡塞爾認為哲學這門理應是所有學科中最嚴謹的學問,實際上却遠遠不夠嚴謹客觀;绝大部份哲學論述都流于抽象觀念/模式的建立和主觀意見的表達。這種主觀哲學論述不但無法為人類建立真實可靠的知識,也無法說明19世紀洲歐洲大陸所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的巨大變化;而當時已經衰落的黑格爾系統哲學就是這種論說的一個典型例子。除外,其它當代的主流哲學則有“過度依賴自然科學或科學經驗來解讀人文社會現象而忽略了人類豐富的本來面貌”(如實證論,新康德主義)及“過度強調人文社會現象的歷史性而不能提出能夠依據的普遍真理”(如世界觀哲學)等等不足之處。
于是胡塞爾提出必須為哲學從新建立起一個符合科學嚴謹標準的研究方法及理論框架。而其起點就是把哲學思考重新回歸到蘇格拉底,柏拉圖,康德,和笛卡兒等所倡導及遵循的終極哲學精神,也既是對一切事物不做出任何假設,追根究底,讓哲學思考“回到事物/事情/事態本身去/ Zu den Sachen Selbst!”。既然一切有關人類的課題都起源于人的思想活動,那了解這些課題的最基本/根本的途徑就是从人的意識活動現象着手;也就是說回到人最底層的認知經驗去考察,嘗試去了解和闡述人的意識和意識經驗的特征與結構。如果我們能據此掌握人的意識活動最根本的原則和規律,那就能夠為我們提供最根本確當的思考組件,以此為基礎而逐漸建立起穩固清晰,真實無誤的知識。胡塞爾把這一套理論,方法和思維態度總稱之為“現象學”,認為其符合科學嚴格性的要求,因此能把哲學提升為一門真正嚴謹的學問。
根據胡塞爾的定義,現象學是一門研究意識經驗本質的科學。現象學專注于對意識的描述及結構分析,而不討論意識的因果來源究竟是來自大腦內部活動或其它地方。胡塞爾以腦力活動的單元和瞬間片斷為基礎,建立了一套“意識的基本結構”理論。胡塞爾認為意識的其中一項基本特征就是其意向性/指向性,也就是說“意識” 其實就是“對”某個意識對象產生某種意識。人通過對自己的意識現象的反思,就能觀察到这種意向性/指向性的客觀存在,盡管“意識對象”本身是否客觀存在並不重要。因此現象學家能夠把這種研究方法運用在實物,虛物,想象物,印象甚至回憶等一切事物上。通過還原法把一切事物還原到該事物在人的直覺中所體驗到的純粹意識經驗現象,即事物的本原樣態,以此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原始起點。
現象學作為一種思維態度和哲學方法確實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它所提供的理論框架為日後的哲學研究開展了一個全新的局面,並把“哲學是一科真正符合科學嚴格要求的嚴謹學問”這個理想,發展成為一個可以逐漸達到的長遠目標。而在胡塞爾的影響下,許多傑出的西方哲學家(如海德格,沙特, 梅格龐蒂,呂格爾等)也開始回歸/進入到研究“事物的本原樣態”這個領域,對存在主義,解釋學,後結構主義, 解構主義等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
Sunday, July 26, 2009
人生一世
人生一世,岔路多多,有些道路看似迂回,实乃捷径。其实绕些弯路也不要紧,因为其中另有一番情趣,可以欣赏到其他路上看不到的风景。将这些全部付诸实施,那么你的人生就会变得格外充实。最后,与那些没有绕弯路的人相比,或许是殊途同归,也许你还能走得更远,最不济也不至于在临终瞬间还怀有遗恨。到了那个时候,你绝不会说:“不知道我的人生是怎么度过的?” 而是会自豪地说:“我过完了自己所选择的人生,今生无悔。” 仅此一点,就是一种极大的幸福。
- 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 )(1943年-),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
- 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 )(1943年-),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
Tuesday, April 28, 2009
A Valediction: Forbidding Mourning
约翰·多恩《告别词》
JOHN DONNE (1572-1631) A VALEDICTION: FORBIDDING MOURNING
AS virtuous men pass mildly away,
And whisper to their souls to go,
Whilst some of their sad friends do say,
"Now his breath goes," and some say, "No."
So let us melt, and make no noise,
No tear-floods, nor sigh-tempests move ;
'Twere profanation of our joys
To tell the laity our love.
Moving of th' earth brings harms and fears ;
Men reckon what it did, and meant ;
But trepidation of the spheres,
Though greater far, is innocent.
Dull sublunary lovers' love
—Whose soul is sense—cannot admit
Of absence, 'cause it doth remove
The thing which elemented it.
But we by a love so much refined,
That ourselves know not what it is,
Inter-assurèd of the mind,
Care less, eyes, lips and hands to miss.
Our two souls therefore, which are one,
Though I must go, endure not yet
A breach, but an expansion,
Like gold to aery thinness beat.
If they be two, they are two so
As stiff twin compasses are two ;
Thy soul, the fix'd foot, makes no show
To move, but doth, if th' other do.
And though it in the centre sit,
Yet, when the other far doth roam,
It leans, and hearkens after it,
And grows erect, as that comes home.
Such wilt thou be to me, who must,
Like th' other foot, obliquely run ;
Thy firmness makes my circle just,
And makes me end where I begun.
尚德之人安祥地去了,
向自己的灵魂轻声地作别,
有些朋友哀伤地说:
“他已经离开”,有些说没有。
让我们默默地消受吧,
没有滔涌的泪滴,也没有狂暴的叹息,
我们的爱情何必为俗人所知,
用以亵渎那神圣的欢愉。
动人的地球带来灾难和恐惧;
人们估测它的运动,及运动的方向;
忧伤与焦虑覆没了球面,
地核之心却是天真与无邪。
月下的爱人了无生趣
(它的本质是感官)不能承受
月亏,因为亏缺就意味着
裂变与解体。
但我们的爱千锤百炼,
不同于凡俗所感,
它们在精神中坚守,
漠然而视眼、唇、手的局限。
两个灵魂就此合而为一,
虽然我终将远离,忍受必经的
分离,我们的爱会不断扩散,
如同金光,在节拍中轻快地起舞。
哪怕灵魂一分为二,它也牢固
如圆规的两只尖足;
你的灵魂是固定的针脚,毫无
动的迹象,若非随同另一个的步调。
它虽坐定中央,
一旦另一个稍稍远足,
它就倾身而听,
脚步归来时,又顷刻直立。
对我,你正是如此,我就象
另一只规脚,倾斜着运转;
唯有你的坚定,我才画得出
终点回到起点的,圆周.
JOHN DONNE (1572-1631) A VALEDICTION: FORBIDDING MOURNING
AS virtuous men pass mildly away,
And whisper to their souls to go,
Whilst some of their sad friends do say,
"Now his breath goes," and some say, "No."
So let us melt, and make no noise,
No tear-floods, nor sigh-tempests move ;
'Twere profanation of our joys
To tell the laity our love.
Moving of th' earth brings harms and fears ;
Men reckon what it did, and meant ;
But trepidation of the spheres,
Though greater far, is innocent.
Dull sublunary lovers' love
—Whose soul is sense—cannot admit
Of absence, 'cause it doth remove
The thing which elemented it.
But we by a love so much refined,
That ourselves know not what it is,
Inter-assurèd of the mind,
Care less, eyes, lips and hands to miss.
Our two souls therefore, which are one,
Though I must go, endure not yet
A breach, but an expansion,
Like gold to aery thinness beat.
If they be two, they are two so
As stiff twin compasses are two ;
Thy soul, the fix'd foot, makes no show
To move, but doth, if th' other do.
And though it in the centre sit,
Yet, when the other far doth roam,
It leans, and hearkens after it,
And grows erect, as that comes home.
Such wilt thou be to me, who must,
Like th' other foot, obliquely run ;
Thy firmness makes my circle just,
And makes me end where I begun.
尚德之人安祥地去了,
向自己的灵魂轻声地作别,
有些朋友哀伤地说:
“他已经离开”,有些说没有。
让我们默默地消受吧,
没有滔涌的泪滴,也没有狂暴的叹息,
我们的爱情何必为俗人所知,
用以亵渎那神圣的欢愉。
动人的地球带来灾难和恐惧;
人们估测它的运动,及运动的方向;
忧伤与焦虑覆没了球面,
地核之心却是天真与无邪。
月下的爱人了无生趣
(它的本质是感官)不能承受
月亏,因为亏缺就意味着
裂变与解体。
但我们的爱千锤百炼,
不同于凡俗所感,
它们在精神中坚守,
漠然而视眼、唇、手的局限。
两个灵魂就此合而为一,
虽然我终将远离,忍受必经的
分离,我们的爱会不断扩散,
如同金光,在节拍中轻快地起舞。
哪怕灵魂一分为二,它也牢固
如圆规的两只尖足;
你的灵魂是固定的针脚,毫无
动的迹象,若非随同另一个的步调。
它虽坐定中央,
一旦另一个稍稍远足,
它就倾身而听,
脚步归来时,又顷刻直立。
对我,你正是如此,我就象
另一只规脚,倾斜着运转;
唯有你的坚定,我才画得出
终点回到起点的,圆周.
Saturday, April 11, 2009
Message of Wisdom from Dr Lee Wei Ling (Lee Kuan Yew's daughter)
In 2007, in an end-of-year message to the staff of the National Neuroscience Institute, I wrote: 'Whilst boom time in the public sectoris never as booming as in the private sector, let us not forget that boom time is eventually followed by slump time. Slump time in the public sector is always less painful compared to the private sector.
'Slump time has arrived with a bang.
While I worry about the poorer Singaporeans who will be hit hard, perhaps this recession has come at an opportune time for many of us. It will give us an incentive to reconsider our priorities in life.
Decades of the good life have made us soft. The wealthy especially, but also the middle class in Singapore , have had it so good for so long, what they once considered luxuries, they now think of as necessities. A mobile phone, for instance, is now a statement about who you are, not just a piece of equipment for communication. Hence many people buy the latest model though their existing mobile phones are still in perfect working order.
A Mercedes-Benz is no longer adequate as a status symbol. For millionaires who wish to show the world they have taste, a Ferrari or a Porsche is deemed more appropriate.
The same attitude influences the choice of attire and accessories. Is till find it hard to believe that there are people carrying handbags that cost more than thrice the monthly income of a bus driver, and many more times that of the foreign worker labouring in the hot sun, risking his life to construct luxury condominiums he will never have a chance to live in.
The media encourages and amplifies this ostentatious consumption. Perhaps it is good to encourage people to spend more because this will prevent the recession from getting worse. I am not an economist, but wasn't that the root cause of the current crisis - Americans spending more than they could afford to?
I am not a particularly spiritual person. I don't believe in the supernatural beings and I don't think I have a soul that will survive my death. But as I view the crass materialism around me, I am reminded of what my mother once told me: 'Suffering and deprivation is good for the soul.'
My family is not poor, but we have been brought up to be frugal. My parents and I live in the same house that my paternal grand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moved into after World War II in 1945. It is a big houseby today's standards, but it is simple - in fact, almost to the point of being shabby.
Those who see it for the first time are astonished that Minister Mentor Lee Kuan Yew's home is so humble. But it is a comfortable house, a homewe have got used to. Though it does look shabby compared to the new mansions on our street, we are not bothered by the comparison. Most of the world and much of Singapore will lament the economic downturn. We have been told to tighten our belts. There will undoubtedlybe suffering, which we must try our best to ameliorate. But I personally think the hard times will hold a timely lesson for many Singaporeans, especially those born after 1970 who have never lived through difficult times.
No matter how poor you are in Singapore , the authorities and socialgroups do try to ensure you have shelter and food. Nobody starves in Singapore . Many of those who are currently living in mansions and enjoying a luxurious lifestyle will probably still be able to do so,even if they might have to downgrade from wines costing $20,000 a bottleto $10,000 a bottle. They would hardly notice the difference.
Being wealthy is not a sin. It cannot be in a capitalist market economy. Enjoying the fruits of one's own labour is one's prerogative and I have no right to chastise those who choose to live luxuriously. But if one is blinded by materialism, there would be no end to wanting and hankering. After the Ferrari, what next? An Aston Martin? After the Hermes Birkin handbag, what can one upgrade to?
Neither an Aston Martin nor an Hermes Birkin can make us truly happy or contented. They are like dust, a fog obscuring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and can be blown away in the twinkling of an eye.
When the end approaches and we look back on our lives, will we regret the latest mobile phone or luxury car that we did not acquire? Or wouldwe prefer to die at peace with ourselves, knowing that we have lived lives filled with love, friendship and goodwill, that we have helped some of our fellow voyagers along the way and that we have tried ourbest to leave this world a slightly better place than how we found it?
We know which is the correct choice - and it is within our power to make that choice.
In this new year, burdened as it is with the problems of the year thathas just ended, let us again try to choose wisely.
To a considerable degree, our happiness is within our own control, and we should not follow the herd blindly..
The writer is director of the National Neuroscience Institute.
'Slump time has arrived with a bang.
While I worry about the poorer Singaporeans who will be hit hard, perhaps this recession has come at an opportune time for many of us. It will give us an incentive to reconsider our priorities in life.
Decades of the good life have made us soft. The wealthy especially, but also the middle class in Singapore , have had it so good for so long, what they once considered luxuries, they now think of as necessities. A mobile phone, for instance, is now a statement about who you are, not just a piece of equipment for communication. Hence many people buy the latest model though their existing mobile phones are still in perfect working order.
A Mercedes-Benz is no longer adequate as a status symbol. For millionaires who wish to show the world they have taste, a Ferrari or a Porsche is deemed more appropriate.
The same attitude influences the choice of attire and accessories. Is till find it hard to believe that there are people carrying handbags that cost more than thrice the monthly income of a bus driver, and many more times that of the foreign worker labouring in the hot sun, risking his life to construct luxury condominiums he will never have a chance to live in.
The media encourages and amplifies this ostentatious consumption. Perhaps it is good to encourage people to spend more because this will prevent the recession from getting worse. I am not an economist, but wasn't that the root cause of the current crisis - Americans spending more than they could afford to?
I am not a particularly spiritual person. I don't believe in the supernatural beings and I don't think I have a soul that will survive my death. But as I view the crass materialism around me, I am reminded of what my mother once told me: 'Suffering and deprivation is good for the soul.'
My family is not poor, but we have been brought up to be frugal. My parents and I live in the same house that my paternal grand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moved into after World War II in 1945. It is a big houseby today's standards, but it is simple - in fact, almost to the point of being shabby.
Those who see it for the first time are astonished that Minister Mentor Lee Kuan Yew's home is so humble. But it is a comfortable house, a homewe have got used to. Though it does look shabby compared to the new mansions on our street, we are not bothered by the comparison. Most of the world and much of Singapore will lament the economic downturn. We have been told to tighten our belts. There will undoubtedlybe suffering, which we must try our best to ameliorate. But I personally think the hard times will hold a timely lesson for many Singaporeans, especially those born after 1970 who have never lived through difficult times.
No matter how poor you are in Singapore , the authorities and socialgroups do try to ensure you have shelter and food. Nobody starves in Singapore . Many of those who are currently living in mansions and enjoying a luxurious lifestyle will probably still be able to do so,even if they might have to downgrade from wines costing $20,000 a bottleto $10,000 a bottle. They would hardly notice the difference.
Being wealthy is not a sin. It cannot be in a capitalist market economy. Enjoying the fruits of one's own labour is one's prerogative and I have no right to chastise those who choose to live luxuriously. But if one is blinded by materialism, there would be no end to wanting and hankering. After the Ferrari, what next? An Aston Martin? After the Hermes Birkin handbag, what can one upgrade to?
Neither an Aston Martin nor an Hermes Birkin can make us truly happy or contented. They are like dust, a fog obscuring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and can be blown away in the twinkling of an eye.
When the end approaches and we look back on our lives, will we regret the latest mobile phone or luxury car that we did not acquire? Or wouldwe prefer to die at peace with ourselves, knowing that we have lived lives filled with love, friendship and goodwill, that we have helped some of our fellow voyagers along the way and that we have tried ourbest to leave this world a slightly better place than how we found it?
We know which is the correct choice - and it is within our power to make that choice.
In this new year, burdened as it is with the problems of the year thathas just ended, let us again try to choose wisely.
To a considerable degree, our happiness is within our own control, and we should not follow the herd blindly..
The writer is director of the National Neuroscience Institute.
Wednesday, April 01, 2009
Tango
Sunday, March 22, 2009
Sunday, February 22, 2009
Insight
"Owners of capital will stimulate the working class to buy more and more of expensive goods, houses and technology, pushing them to take more and more expensive credits, until their debt becomes unbearable. The unpaid debt will lead to bankruptcy of banks, which will have to be nationalized and the State will have to take the road which will eventually lead to Communism."
Karl Marx - Das Kapital 1867
My note: Extreme capitalism is really at the crossroad, but perhaps not to the extreme of leading to communism. A frugal capitalism with strong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largely based on self regulatory initivates by various players in the market would be ideal.
Karl Marx - Das Kapital 1867
My note: Extreme capitalism is really at the crossroad, but perhaps not to the extreme of leading to communism. A frugal capitalism with strong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largely based on self regulatory initivates by various players in the market would be ideal.
Sunday, February 08, 2009
小喜小悲
人生是一个不断渐进变化的过程,每件事放在人生的长流当中就没有绝对的喜或悲。一件喜事,久了就是某些悲痛的因;一场悲剧,久了就是某场盛宴的因。如此轮回不断,世俗人生,不外如是。
故遇大难而能定如泰山,遇大喜却仅拈花一笑,乃大智慧。
故遇大难而能定如泰山,遇大喜却仅拈花一笑,乃大智慧。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