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05, 2010

胡塞爾和現象學

胡塞爾成長于動蕩多變的19世紀中期歐洲大陸。在前後一百多年間,歐洲社會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不但瓦解了法國的絕對君主封建制度,更引發起歐洲大陸一連串的自由民主改革,世俗主義和愛國主義運動。19世紀中期,電氣,新材料,通訊等科技的迅速發展帶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西歐各國的經濟蓬勃發展,而各國內部的社會矛盾及之間的政治經濟利益衝突也日益加劇,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胡塞爾就是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之下,重新思索“哲學”這擁有為全體人類建立最純粹和絕對知識的使命的這樣一門學問,该如何才能更客觀科學及全面的完成它的任務。

胡塞爾認為哲學這門理應是所有學科中最嚴謹的學問,實際上却遠遠不夠嚴謹客觀;绝大部份哲學論述都流于抽象觀念/模式的建立和主觀意見的表達。這種主觀哲學論述不但無法為人類建立真實可靠的知識,也無法說明19世紀洲歐洲大陸所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的巨大變化;而當時已經衰落的黑格爾系統哲學就是這種論說的一個典型例子。除外,其它當代的主流哲學則有“過度依賴自然科學或科學經驗來解讀人文社會現象而忽略了人類豐富的本來面貌”(如實證論,新康德主義)及“過度強調人文社會現象的歷史性而不能提出能夠依據的普遍真理”(如世界觀哲學)等等不足之處。

于是胡塞爾提出必須為哲學從新建立起一個符合科學嚴謹標準的研究方法及理論框架。而其起點就是把哲學思考重新回歸到蘇格拉底,柏拉圖,康德,和笛卡兒等所倡導及遵循的終極哲學精神,也既是對一切事物不做出任何假設,追根究底,讓哲學思考“回到事物/事情/事態本身去/ Zu den Sachen Selbst!”。既然一切有關人類的課題都起源于人的思想活動,那了解這些課題的最基本/根本的途徑就是从人的意識活動現象着手;也就是說回到人最底層的認知經驗去考察,嘗試去了解和闡述人的意識和意識經驗的特征與結構。如果我們能據此掌握人的意識活動最根本的原則和規律,那就能夠為我們提供最根本確當的思考組件,以此為基礎而逐漸建立起穩固清晰,真實無誤的知識。胡塞爾把這一套理論,方法和思維態度總稱之為“現象學”,認為其符合科學嚴格性的要求,因此能把哲學提升為一門真正嚴謹的學問。

根據胡塞爾的定義,現象學是一門研究意識經驗本質的科學。現象學專注于對意識的描述及結構分析,而不討論意識的因果來源究竟是來自大腦內部活動或其它地方。胡塞爾以腦力活動的單元和瞬間片斷為基礎,建立了一套“意識的基本結構”理論。胡塞爾認為意識的其中一項基本特征就是其意向性/指向性,也就是說“意識” 其實就是“對”某個意識對象產生某種意識。人通過對自己的意識現象的反思,就能觀察到这種意向性/指向性的客觀存在,盡管“意識對象”本身是否客觀存在並不重要。因此現象學家能夠把這種研究方法運用在實物,虛物,想象物,印象甚至回憶等一切事物上。通過還原法把一切事物還原到該事物在人的直覺中所體驗到的純粹意識經驗現象,即事物的本原樣態,以此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原始起點。

現象學作為一種思維態度和哲學方法確實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它所提供的理論框架為日後的哲學研究開展了一個全新的局面,並把“哲學是一科真正符合科學嚴格要求的嚴謹學問”這個理想,發展成為一個可以逐漸達到的長遠目標。而在胡塞爾的影響下,許多傑出的西方哲學家(如海德格,沙特, 梅格龐蒂,呂格爾等)也開始回歸/進入到研究“事物的本原樣態”這個領域,對存在主義,解釋學,後結構主義, 解構主義等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

No comments: